
情緒起伏時的人性 5
我們對很多事情的解釋,其實只是在反映自己的心情。
春秋時代,衛靈公非常寵愛他的俊俏臣子彌子瑕。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病了,他擅自駕了國君的車子回家探望(按衛國法律,私自駕走國君座車者,處斷足之刑)。衛靈公知道後,反而讚美他:「真是孝順啊!為了探望急病的母親,竟連斷足之罪都不顧了。」又有一次,衛靈公和彌子瑕到果園散步,彌子瑕摘了一顆桃子吃,覺得味道很甜美,就把吃剩的一半送給衛靈公,衛靈公高興地說:「多麼愛我啊!連桃子都捨不得獨自享受,而分給我吃。」後來彌子瑕容貌衰老,失去衛靈公的寵愛,有一次得罪衞靈公,衛靈公就說:「這傢伙曾經假傳聖旨駕走我的座車,還把吃剩的桃子塞給我吃。」
《韓非子》在提到這個故事時說:「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我們的好惡與愛憎之心不僅會左右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而且會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解釋。心理學家霍加斯的實驗顯示,先讓受測者在特殊刺激下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心情,然後閱讀關於某人的一份資料,結果發現,心情愉快時會對某人的行為做較正面的解釋;反之,心情不愉快時則會做負面的解釋。衛靈公的情形就是如此。
其實,長遠來看,我們對一個人及其言行的解釋也會隨時間的拉長而有很大的變化。專研生命歷程的精神分析學家艾力克森曾提到一位80多歲的婦人描述她和丈夫的關係:「想法的類似是讓我們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最大因素,61年來,我們總是在一起做事,每件事都同心協力。」但艾力克森發現,這位女士在30及40多歲分別接受過兩次訪問,也都談到她和丈夫的關係,發黃的檔案資料顯示:「她和丈夫幾乎沒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總是不停地爭吵,丈夫一點也不幫她忙,也不照顧三個孩子,他像一個額外的孩子一樣需要她照顧;她一直想逃離這個受壓制而得不到回報的婚姻。」
這種變化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的心情和愛憎並非始終如一,只是我們「誤以為」我們不會變、沒有變而已。所以,我們得到兩個消息:一是別人對你的看法主要來自他的愛憎之心,一是它會改變。到底哪個是好消息哪個是壞消息,也許要先看對方現在對你是愛或是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