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起伏時的人性 1
在焦慮或悲傷時,人們喜歡和有同樣遭遇的人作伴。
春秋時代,因父兄被楚王殺害而逃到吳國的伍子胥,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伍子胥非常喜歡、器重因祖父同樣被楚王殺害也逃到吳國來的伯嚭,經常和他在一起討論國事。吳國大夫被離問伍子胥為什麼會如此喜歡和伯嚭為伴?伍子胥回答說:「子不聞《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回復俱留。」意思是說,他和伯嚭因為同樣的不幸遭遇而互相同情、彼此支援,就好像受驚的群鳥,聚集而飛;受阻的流水,迴旋聚合。
伍子胥的解釋很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在面臨焦慮、挫折、恐懼、悲傷時可能的心理反應與行為對策。
心理學家夏克特做過一系列實驗:將準備參加電擊實驗的女大學生分為兩組,對A組說電擊是小事情,不會有什麼痛苦;對B組說電擊會讓人產生很大的痛苦。然後在正式實驗開始前,她們可以選擇單獨在一個房間、和同樣參加電擊實驗的學生在同一個房間、與將會晤某教授的其他學生在另一個房間三種等待方式。結果,大部分的A組學生選擇單獨等待,而產生較大焦慮感的B組學生則大多選擇和同樣參加電擊實驗的學生一起等待,這表示當我們感到焦慮不安時,不只喜歡有人作伴,而且渴望能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作伴。
這其實也就是伍子胥所說的「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因為高考而焦慮的人,會去找同是考生的同學相濡以沫,而不會去找在遊樂場上班的鄰居;同樣的道理,一個悲傷的人固然希望有人作伴,但他不會去找快樂的人,而是去找也在悲傷或有過同樣悲傷的人。
實驗也顯示,當人因面臨壓力而焦慮不安時,鼓勵他把焦慮說出來,結果往往使他變得更焦慮,其效果反而不如和他談些別的事情,讓他分心;而最能降低焦慮的則是與他一起暸解那個壓力,並謀求對策。如何安慰悲傷的人,大抵也是如此。其實,這也是伍子胥和伯嚭互相安慰,以及吳王闔閭安慰他們的方法(共商國事,討論如何完成他們的復仇計畫)。
「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回復俱留。」伍子胥告訴我們,焦慮和悲傷都讓人難捱、難過,但正因為「難過」,所以需要找些伴、想些辦法好好度「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