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82 社會刺激:王軍霞為什麼能一馬當先?

瀏覽次數: 3

團體壓力下的人性 10

  他人在場是一種刺激,會促進或阻礙你的表現。

  在亞特蘭大奧運的田徑場上,贏得女子五千米長跑金牌的王軍霞,有「東方神鹿」之譽。在〈運動員的戰場〉這篇文章裡,她說「我向來就是一個比賽類型的運動員,人越多,氣氛越熱烈,我就越興奮,也就越能賽出好成績。」

  其實,不只運動,其他技能大抵亦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在和他人一起比賽、競爭時脫穎而出,有最亮麗的表現。心理學家在十九世紀就發現,自行車選手與其他選手一起騎時,速度要比單獨練習時來得快;小孩子繞魚線,大家並排著做也要比單獨做的效率高百分之十。

  這叫做「社會激勵作用」。心理學家的解釋是:當一個人在與其他人一起做同樣的工作時,會激發他競爭的本能、勝出的渴望,因而增加他的神經能量,結果就能發揮更多的潛能,有更好的表現。

  但「社會激勵作用」並非百事皆宜。後來發現像寫作文、演算數學題目等,如果和一堆人一起做或比賽,多數人的表現反而比單獨作業時來得差。心理學家札叢克因而認為,當我們和他人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時,所產生的主要是「刺激作用」,它可正可負,做的如果是我們熟悉的工作,那就具有促進或激勵作用;但如果是我們不熟練、甚至生疏的工作,那麼它反而會帶來緊張和壓力,結果使我們的表現變得更差。其實,只要有他人在場觀看,也會產生同樣的刺激作用。因為旁觀者就好比評鑑者,如果是熟練的工作,那你可能會更賣力以博得對方的讚賞;但如果是生疏的工作,那在對方評鑑的壓力下,反而會增加緊張與尷尬,結果就表現得更差。

  有人觀察聖芭芭拉郊區的慢跑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有人坐在路邊的長椅上面對跑者,那他就會跑得比四下無人時來得快;但如果坐在長椅上的人是背對著他,那對他就不會有什麼影響。這似乎又表示,雖然有他人在場,但只要對方「看不到」,沒有評鑑壓力,就不會帶來干擾。

  自在,就是別人不在;孤獨與自在的美好,也許就在於做什麼都沒有旁觀者和競爭者。但與人競爭,受人評比卻也在所難免,如何讓「社會刺激」成為激發你潛能的助力而非阻力,似乎有賴你在孤獨的時候多多磨練你的功夫。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