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壓力下的人性 8
讓異議份子破解團體壓力魔咒的仙丹是另一個異議份子、更多異議份子。
西元前209年,被徵調去防守漁陽的900名戌卒因大雨誤期,根據秦朝法律,戍卒誤期到達目的地的一律處死。農民出身的屯長陳勝和吳廣於是聯手殺了押解他們的軍尉,鼓動其他戌卒揭竿而起,提出「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起義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並建立「張楚」政權。陳盛和吳廣雖然不到一年就被消滅,但他們所點燃的反秦烈火卻在各地延燒,六國之後紛紛自力為王,秦王朝也因此很快走上了敗亡之路。
在這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裡,陳勝和吳廣的名字總是被並列在一起,它讓人想起現代心理學從眾行為和服從權威實驗裡的「異端崛起」。在從眾行為實驗裡,當七八個人異口同聲說出一個明顯錯誤的答案時,有37%的人會附和他們;但這七八個實驗者同夥中只要有一個說出不一樣的答案(即使也是錯的),原本孤軍奮戰的受測者附和多數意見的比例就會大幅減少80%。而在服從權威實驗裡,如果有兩個人在實驗半途公然反抗權威的命令,那麼受測者一味服從命令到底的就只剩下10%(原來是65%)。
法國的實驗更顯示,在六個人中安插兩名實驗者同夥,一再將藍光說成是綠光,結果其他四人跟著將藍光說成是綠光的次數超過8%,而且有三分之一說她們至少看到一次綠光(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由此可知,少數不僅可以對抗多數,還能進而改變多數。研究指出,少數若能以堅定的強烈態度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在其他方面又表現得開放、有彈性,這會讓大家覺得你很有自信,對堅持的東西不太可能讓步,而你的堅持顯然也有道理,他們會因此變得較願意重新考慮。只要你的觀點經得起考驗,那麼重新考慮後附和你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在形成氣候後,越來越多人開始感受到你們的團體壓力而順從,於是少數就變成多數,異端遂成為正統。伽利略的地球繞日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奈的印象主義畫派等循的都是這樣的軌跡。
「德想不孤」,就「必須有鄰」。一個異議份子必須去尋找另一個異議份子、更多的異議份子,每個陳勝都必須去尋找他的吳廣。在有了夥伴後,不僅能大聲說出你的看法,甚至還能帶動風潮,改變別人和社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