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08 和而不同:張愛玲為什麼落落寡歡?

瀏覽次數: 127

輯一 自我認知裡的人性 8

  太「與眾不同」或「與眾相同」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我是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裡的這段話,多少是她個人的寫照。眾所周知,張愛玲生命的大部分時候都是落落寡歡的,而這很可能就是來自她所說的「天才的乖僻」。

  現代人喜歡強調個人的獨特性,表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問題是要不同到什麼程度,還有在什麼領域不同。心理學家史奈德的實驗顯示,當一個人發現他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與眾不同(相異性高達95%)時,這種獨特性(「天才的乖僻」也許就屬於這類)不僅不會讓他志得意滿,反而會因此覺得形單影隻,感到孤立、甚至沮喪。但如果發現他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與眾相同(相異性只有5%)時,那也會因面目模糊,缺乏自我特殊感而覺得不舒服。讓多數人感到比較自在、愜意的是跟大家的看法部份相同部分不同(相異性為50%)的中間派。

  更進一步的實驗顯示,發現自己看法非常與眾不同的人,在接下來與他人的互動中,會開始遷就他人,意見變得跟他人比較一樣。反之,看法非常與眾相同的人,則會開始唱反調,意見變得跟別人很不一樣。這表示,多數人其實都不喜歡自己太獨特或太不獨特,而喜歡向中間靠攏,因為這樣才能讓人感到安穩妥當。但天才是不會向中間靠攏,也不願遷就別人的,這可能是他們的意見最後會變得特別珍貴與讓人驚訝的原因,就像胡蘭成在初識張愛玲時所說的「那種連世界都要起六種震動的獨特性,在他心裡揚起未有難以形容的驚艷。」但這種獨特性,這種天才的乖僻,也使得張愛玲一直落落寡歡。

  每一個人都因為與眾不同而成為獨特的個體,但也因與眾相同而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比較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在與眾不同和與眾相同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既能保有個人的某些獨特性,但又能與眾人有相當的共識,和大家有某種一體感。而這,大概也是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的現代含意。

  天才的獨特性不僅可望而不可及,而且會令人不舒服。其實,在人生的各個層面,只要有一半跟別人不一樣,就已經很獨特、很不錯了。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