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75 冒險偏移:李世民為什麼發動玄武門之變?

瀏覽次數: 606

團體壓力下的人性 3

  在和臭味相投的人交換意見後,你會變得「更臭」。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好皇帝,但他所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卻殘酷而血腥。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還是秦王時,雖然跟被立為太子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明爭暗鬥,但他並不想採取主動,而是他的死黨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一直慫恿他先發制人,否則他們就要另謀出路。李世民在點頭後,還是相當猶豫,而在王府裡占卜以問吉凶,他的另一死黨張公謹從外面回來,卻將占卜道具全部掃到地上,正告他:「此舉已是箭在弦上,勢在必行,毫無疑惑,不能猶豫!」如此這般,李世民才鐵了心發動政變,殺死哥哥和弟弟,成了皇位接班人。

  這些記載似乎想為李世民漂白,讓我們相信他在整個血腥事件中有點身不由己。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玄武門之變從動念到付諸實現,可以說是一場典型的「冒險偏移」行動。人生很多計畫都有風險存在,更大的利益裡總是潛藏著更大的危險,在想要冒險而又有所顧忌時,多數人都會去和同黨好友商量討論。這種討論會有什麼結果呢?心理學家史東勒的研究顯示,如果先讓受測者個別閱讀某個兩難困境,並回答冒險的成功機率有多大(10%、20%……90%)時他願意選擇冒險後,六、七個人一組就該困境交換意見,討論完畢,每個人再次回答原先的問題。結果大多數受測者都會採取比原先更加冒險的態度,譬如本來認為成功機率50%才會冒險的人,經過團體討論後,變成只要30%的成功機率就願意冒險。

  這就是「冒險偏移」。對須採用較冒險方式才有較大勝算的事情,團體討論產生的並非折衷方案,而是會變得比討論前的個別平均值更具冒險性,手法也可能變得更激烈,這有幾個原因:一是在團體討論中獲得有利於原先傾向的新資訊,而強化自己的信念;一是在討論中聽到一致的意見,感受到從眾的壓力,因此更向群體共識的方向偏移;一是對風險的顧慮、恐懼和責任在集體討論中被「稀釋」掉了。

  對於玄武門之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李世民原本就有發動政變的傾向,在和死黨們多次討論、互動後,產生「冒險偏移」效應,而採取了更冒險、更激烈的行動。

  其實,不管什麼事,在和「臭味相投」的人交換意見後,你都會變得「更臭」。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