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壓力下的人性 1
刺耳的口號讓人不安,但也會使人做出較大的讓步。
1994年,一群婦運人士在台北街頭遊行,頻呼女性人權口號。隊伍中,台灣中央大學的何春蕤教授忽然揮舞粉拳,大聲高喊:「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此語一出,立刻引起行人側目、媒體關注,不僅使她在一夕之間成為風雲人物,有人更說她當天的「神來之喊」,勝過幾年的奔走呼籲。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人質疑口號一定要喊得這麼刺耳嗎?其實,刺耳就是要刺激你,不管你贊不贊同,也不管你是要怒罵、皺眉或叫好,你都受到了她的影響。
人在黑暗中凝視牆上的固定光點時,會看到光點不停移動(影像自動效應),移動幅度因人因時而異。剛開始,你的判斷每次出入會很大,但慢慢的你會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判斷準則(譬如你覺得光點移動「一英寸」)。心理學家謝利夫利用這種特性做了一個經典實驗:在你建立自己的準則後,請你和其他兩人進入黑暗的房間,各自大聲說出自己認為光點移動多少距離。當你聽到其他兩人居然大聲說出「三英寸」時,你會覺得不自在而自我調整,在自己原先的判斷裡多加些距離,而大聲說是「兩英寸」。一段時間後,你們三個人會形成共識,都認為光點移動的距離應該是「兩英寸多一點」。隨後,讓你一個人進入黑暗的房間單獨判斷,結果,你會說光點移動了「兩英寸多一點」,亦即你改變了原先的看法,你和他人所形成的「共識」變成了你個人的新見解。
謝利夫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很多社會知覺、社會準則、道德、法律、價值觀都是這樣形成和改變的。
人世間很多問題都像前述的「影像自動效應」,在對與錯間沒有明確的界線,更會因時代與社會之不同而改變。對越曖昧、越複雜的問題,我們的判斷會越仰賴時代與社會現實,別人的觀點就成為我們最重要的參考指標。當聽到有人大聲說出和我們不一樣的看法時,我們會感到不快,更會感到不安,於是我們會開始修正自己的看法。不一樣的看法喊得越大聲,喊的人越多、喊得越久,我們就會越不安,做出越大的修正,而且在修正後,還會認為那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
「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口號喊得如此「刺耳」,其實是為了逼男人好好修正自己對女人的看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