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cwang-world.com/wp-content/uploads/2024/08/△34.jpg)
說服策略裡的人性 12
為了維護自主性,你要我往東,我就偏偏要往西。
在《三國演義》裡,當魯肅遊說完孫權,讓他堅定「不降曹」的立場後,魯肅又帶著諸葛亮來遊說周瑜。諸葛亮用的則是截然不同的策略:周瑜對或戰或降原也舉棋不定,但當他露出「戰則必敗,降則易安」的試探性口風時,諸葛亮立刻附和說「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不僅要他投降,而且主動獻策──建議效法古代和番政策,將大喬與小喬兩位美女送給曹操。結果惹得周瑜勃然大怒(小喬乃周瑜之妻),要與曹操勢不兩立。諸葛亮還一再勸他「事須三思,免致後悔」,但周瑜已經如此這般被推上了主戰的不歸路。
傳統上,諸葛亮所用的遊說策略稱為「激將法」,用現代心理學的語彙來說,諸葛亮是故意說反話,讓周瑜產生「心理反動」,而做出與諸葛亮建議相反的抉擇(但這才是諸葛亮真正想要的)。現在街頭經常有請路人簽名支持某某活動的攤位,心理學家海爾曼在街頭的實驗顯示,如果你好奇想去了解或在聽志工講解時,突然有人走過來,對你說:「這個名你絕對不能簽!你不要聽他亂講,你簽了就是不明事理,貽害社會!」那麼這種威脅和阻擾,反而會增加路人簽名的機率。阻擾的企圖越明顯、越強烈,當事者就越會反其道而行,這就叫做「心理反動」。
我們在做判斷或選擇時,雖然會想聽聽他人的意見,也會受到他人意見壓力的影響,但如果壓力太明顯、太囂張,讓人覺得對方是想逼我們就範時,我們的自由感和自主性就會受到威脅,為了保護自主性,多數人都會產生心理反動,你要我往東,我就跟你唱反調,偏偏要往西。自尊心越強的人,這種心理反動就會越明顯。諸葛亮之所以一再說「投降有理」,要周瑜投降,而且還提出辦法,其實就是要讓周瑜產生心理反動──「你要我投降,我就偏偏不投降!」如果諸葛亮連吳抗曹心切,而一再建議、慫恿甚至逼迫周瑜要戰鬥到底,那周瑜的自主性受到威脅,可能反而會主張投降或走自己的路。
一般說來,當你想說服人時,最好是不著痕跡,不要讓對方看出你有想要影響他的意圖。但像諸葛亮這樣,能巧妙地利用對方的心理反動,同時還讓他很有尊嚴地認為那是他為了維護自主權所作的自由抉擇,則更加高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