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自我認知裡的人性 7
自我調控性高,好的一面是有彈性、知所變通,壞的一面則是像變色龍、難以信賴。
《嘯亭雜錄》記載:明末邊防大將洪承疇在戰敗被俘後,皇太極派范文程到獄中去遊說他投降,洪承疇一直破口謾罵,范文程只好轉而和他談些古今歷史。閒談間,范文程發現洪承疇一再用手拂去從屋樑掉落衣上的灰塵。他在回去稟報皇太極時,說:「洪承疇不會死了!我看他對所穿的衣服都如此愛惜,何況是自己的性命呢?」後來,洪承疇果然投降歸順。
我們固然可以說范文程的判斷是「見微知著」,但洪承疇的「一再用手拂去襟袖上的灰塵」,正表示他注重衣著和自己的外在形象,是現代心理學裡所說「自我調控性」比較高的人。當情境要求與個人理念發生衝突時,高自我調控者通常會調整自己,放棄個人理念以迎合外在情境的要求。洪承疇剛開始也許沒有要投降的意思,但後來看到大勢已去,他也就不再堅持原先的想法,而對外在情境的要求妥協。
研究指出,高自我調控者喜歡將自己視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各種角色的演員,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面前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他可以很嚴肅,但也可以很灑脫。從好的一面來看,高自我調控者富有彈性、知所變通、能滿足人生各種角色的需求,而壞的一面則是易被認為虛僞、變色龍、機會主義者、不可信賴。
在生活細節上,高自我調控者較注重自己、交往人士,甚至所購買房子、車子、衣服的外觀,務必要使其符合個人形象。凡是會損害個人外在形象的事物或批評,都讓他深感挫折;在遇到不愉快時,他喜歡藉換個環境來改變心情。
當然,這不是說喜歡穿名牌、開名車的人都會像洪承疇般成為「變色龍」或「機會主義者」,這裡面有程度的問題。自我調控性的高低不僅因人而異,也會因事因時而異,調查顯示,越是事關重大,就會有越多的人願意犧牲個人理念來順應情境的要求;另外,自我調控性也會隨著年齡而降低,也就是說多數人在追求表現、想獲得他人肯定的青壯時代,較會順應外在環境的要求,但在年紀越大後,就越會聽從自己內在的心意。洪承疇戰敗被俘時如果能老一點(當時他年方48歲),而且面對的不是生死抉擇,那他的決定可能就會不一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