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69 片面之辭:魯肅為什麼能說服孫權不降曹?

瀏覽次數: 22

說服策略裡的人性 9

  想說服人要先搞清楚對方想聽什麼,自己又想要什麼。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裡的重頭戲,當曹操率百萬大軍壓境時,東吳的將領與謀士幾乎一面倒地主張投降,但出使劉備回來的魯肅私下勸諫孫權:「眾人皆可降曹,惟將軍不可降曹。」因為眾人降曹仍可易君事曹,官品不丟,「將軍降操,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孫權聽了感嘆說:「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這對吳國由主降轉為主戰,起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要想說服人,提供正反意見的「兩面說法」看似較客觀與完整,但效果不見得比只提供一種觀點的「片面之辭」來得有效。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軍方想要說服官兵「太平洋戰爭可能還會持續很久」時,曾分別使用兩種策略,片面之辭只提日本的優勢,兩面說法則同時分析日本的優勢和弱點,結果發現兩者的說服力差不多,關鍵在於官兵個人原先的想法──原本就認為「戰爭可能持續很久」的人較易被片面之辭所說動,而原本持相反意見的則較易被兩面說法所說動。

  魯肅在說服孫權時,用的是片面之辭法,只提投降曹操對孫權如何不利,卻不談戰爭(不投降)可能的嚴重後果。他會採取這種策略,主要是因為他已窺知孫權的立場比較傾向於不投降(對東吳諸將領與謀士的投降建議沉吟不語),此時「單表」投降之害的片面之辭(魯肅本人剛好也是不降派)不僅可以讓孫權聽得入耳,而且還能強化他的這種立場。而如果做客觀分析,呈現利弊互見的兩面說法,則是徒生猶疑,節外生枝,那魯肅不僅在跟孫權過不去,也是在為自己找麻煩。

  每個人對每個問題多少都有些預設立場,對不同立場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說服策略。大多數的公眾人物也都深知箇中三昧,所以在立場與自己相同的群眾面前,他們都會說出較為偏頗的片面之辭,以獲得忠誠追隨者的掌聲,並強化他們的信念。但在中間立場或原本反對自己意見的人士面前,則會較客觀地說出兩面說法,為自己塑造開明的形象,藉以博得對方的好感和支持。你可以說這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也可以說他很清楚自己說話的對象想「聽」什麼,而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