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64 換位思考:利瑪竇為什麼要改變世界地圖?

瀏覽次數: 216

說服策略裡的人性 4

  想得到認同和信任,就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

  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到中國來傳教。當時中國人對他宣揚的天主教教義興趣也許不高,但他所帶來的自鳴鐘、三棱鏡、世界地圖、幾何學等卻讓人張大眼睛。為了讓中國人瞭解世界之大,利瑪竇曾手繪《坤輿萬國全圖》,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世界地圖,先後被刻印了十二次。但如果我們看這幅地圖,很快就會發現它和當時歐洲流傳的世界地圖不一樣,在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裡,中國位於地圖的中央,而歐洲與美洲則分別在左右邊陲;但在當時歐洲的原版世界地圖裡,位居地圖中央的是歐洲,美洲和中國則在左右邊陲。

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
稍晚的歐洲人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他知道中國人認為中國乃位居世界的「中央」(所以名為「中國」),利瑪竇想要得到中國人的好感和認同,不只要了解中國人的想法,而且需從中國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從他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天起,他就入鄉隨俗,學中文、穿儒服(剛開始還像佛教僧侶般剃光頭、穿袈裟),研讀中國古籍,從《中庸》、《周易》等書中擷取跟「帝」有關的條目,將它們和天主教義中的天主融會貫通。他尊重中國傳統習俗,允許教徒祭祀祖先;他頌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嘆「柏拉圖在《共和國》中的理想,已被中國付諸實踐」。你可以說這是利瑪竇在「討好」中國人,但它其實是一種高明的說服策略,叫做「換位思考」。

  有位心理學家為了瞭解幼兒「為什麼」在人多的場合常會哭鬧,他就蹲下來,從幼兒的位置和角度去看世界,結果發現幼兒在人群中沒有辦法看到別人的臉,只能看到大家的腿,這種「視覺上的不安」導致幼兒在人群中哭鬧。這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的想法、感受去看問題。

  研究顯示,當老師和學生「換位」,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時,可以和學生產生共鳴,使教學過程更順利、品質更高。醫護人員和病人「換位」,用病人的身分去感受,可以更加了解病人的需求,讓醫療更符合人性、也更有效。銷售人員和顧客「換位」,從顧客的角度去分析利弊得失,可以贏得顧客的認同和信任,而更容易說服對方,讓生意成交。

  要想說服別人,不管是要他信奉天主、接受避孕或購買汽車,你就必須先認同他,站在他的立場來看問題和說話。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在〈f09064 換位思考:利瑪竇為什麼要改變世界地圖?〉中有 2 則留言

  1. 「Lao-tu 高徒 Li 李」的個人頭像

    當一個人要大家改宗,不妨先去看看他原來的宗教長怎樣,華人的宗教就是儒家。

    1. 「王 溢嘉」的個人頭像
      王 溢嘉

      儒家跟一般所說的宗教不太一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