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策略裡的人性 3
一個訊息的說服力,主要來自它的周邊線索。
蘇東坡二十歲參加科舉,殿試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他在文章裡引經據典說「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殺他有三個理由),堯曰宥之三(赦免他有三個理由)」,並藉這兩位名人來議論賞罰寬嚴的問題。放榜後高中榜眼,考官梅堯臣問他引用的典故出自何書,自己好像沒讀過?蘇東坡竟然笑著回答那是他自己杜撰的,但他辯解:「聖君一定會這樣做這樣說的,對不對?」
顯然,蘇東坡在年紀輕輕時不僅就藝高人膽大,而且還洞悉人性,知道將自己想說的話冠上「古聖先賢曰」,既可以增加那句話的份量,而且顯示自己的博學,一舉兩得,作文得高分。你可以說蘇東坡這樣做形同「作弊」,但誰叫梅堯臣這些考官要迷信古聖先賢、子曰詩云,而著了他的道兒呢?
一般說來,說服有兩個途徑:一是呈現東西實質內涵的中心途徑,一是提供其他相關線索的周邊途徑。中心途徑雖然較實在,但需要有較多的學識去做判斷,花較長的時間去理解,一般人缺乏這種能力和耐心,通常都是先仰賴周邊途徑,譬如一句話或一篇文章,要先看是誰說的誰寫的,再決定要不要閱讀、說得好不好。心理學家霍夫蘭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美國人閱讀一篇有關「核子潛艇」的文章(當時還沒有核子潛艇),文章內容完全一樣,但署名的作者不同,結果看到作者是「歐本海默」(在美國是鼎鼎大名的原子物理學家)的讀者,認為該篇文章很有說服力;而看到作者是「真理報」(蘇聯的一份官方報紙)的讀者,卻認為該篇文章是在胡扯。除了「師出有名」(名人寫的、偉人說的)外,文章的字數較多、附有統計數字、圖表,也會被認為水準較高、較正確,這些周邊線索跟文章的水準與可信度其實沒有必然的關係,但卻成了多數人用來篩選文章,甚至判斷文章良窳的「捷徑」。
你會這樣想,自然就有人會大肆經營周邊條件,而成為說服你,讓你拍案叫好的「捷徑」。蘇東坡還沒有名氣時,會借助堯與皋陶來替自己撐腰;等他有名了,又有人借他的名字來出書(譬如《艾子雜說》署名的作者就是蘇東坡,但一般認為那是僞作)。這種向名人「借光」的作法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難怪前一陣子「偽書」會大行其道,而且本本暢銷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