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60 得失皆宜:曾國藩為什麼相信天命?

瀏覽次數: 4

人情好惡裡的人性 12

  知命能讓你樂天,還能讓人覺得你謙虛而更加喜歡你。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原本是「屢敗屢戰」,但從咸豐八年起就變得很順,在攻克九江後更是氣勢如虹,自信當年即能剿滅太平軍時,卻在三河之役裡全軍覆沒,曾國藩之弟曾國華、李續賓、李續宜各將帥皆死。曾國藩受到嚴重的打擊,事隔多年後,他在日記裡說:「偶思咸豐八年四月葛睪山扶乩,即已預知有是年十月三河之敗,溫弟(指曾國華)之變。天下萬事皆有前定,絲毫不能從人力強求,紛紛思慮亦何補邪?以後每日當從‘樂天知命’四字上用功,治事則日有恒課,治心則純任天命。」

  將戰爭的失敗及士卒的慘死歸於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而非自己決策的錯誤,是典型的「自利性歸因」,可以減少自己的罪惡感,讓自己心情好一點。所謂「樂天知命」,其實是「知命」而後讓人「樂天」,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會相信命運的原因,因為它對心靈的創傷具有很大的撫慰作用。

  不過曾國藩的相信天命有比這更深刻的意義。前面已經提過,多數人雖然會將自己的失敗或不幸歸於不可控因素(天命即是其中之一),但卻喜歡將自己的成功歸於可控因素(自己的努力、選擇等),這種「自利性歸因」當然也是為了增加自尊。但曾國藩在提到自己的成功時,依然相信有天命的因素,早年他從「賜同進士」出身在短短十餘年間官至二品(侍郎),在官場上可說是平步青雲,但他並不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優秀,而同樣將之歸於天命。他在給陳源兗的信中說:「不特僕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數人亦未敢為此不近情之稱許。可見命數有定。」也許這是曾國藩在他人面前所做的謙虛之辭,但這種謙虛不僅會讓人覺得修養好,而且就像實驗所顯示的,將自己的成功歸於不可控或外在因素(也就是不自我炫耀),能減少他人的忌妒,讓人更加喜歡與尊重你。

  將成功和失敗都歸於天命,似乎給人消極的感覺,但曾國藩所具有的其實是儒家的天命觀:「天命不二,君子修身以俟之」,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命運雖然存在,但卻是不可知的,君子仍然需要「盡其在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天命觀在你失意時能撫慰心靈的創傷,在你得意時又不至於太自我炫耀,而讓人更加欣賞喜歡你,是相當不錯的。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