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輯一 自我認知裡的人性 6
自我調控性低,好的一面是有原則、可以信賴,壞的一面則是固執、不近人情。
北宋的王安石有兩件事為後人所知,一是他的變法,想藉整頓經濟來強國富民,在遇到頑強的抗拒時仍堅持理想,「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但最後變法失敗,落得剛愎自用之譏。一是他有很多怪癖,譬如不修邊幅、不洗臉,不注重生活享受,據說吃飯時只挾他面前的菜,不管那是什麼菜;穿衣也是有得穿就好,不管那是什麼衣服。
蘇洵曾寫過一篇〈辨奸論〉,說王安石如此不近人情,很可能是「大奸大惡」的一種跡象。但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說王安石其實是一個「自我調控性」相當低的人。「自我調控性」意指一個人調整其內在渴望(或理念)以符合社會情境要求的程度,研究顯示,一個人自我調控性的高低有相當的一致性,我們可以從他的某一種行為(譬如不修邊幅)推斷他在另一範疇的可能表現(不講究美食)。
當情境要求與個人理念發生衝突時,自我調控性低者較會堅持自己的理念,就好像文天祥所說的「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他較不會也不喜歡迎合外在需求,較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不管情境如何變化,他都我行我素。從好的一面來看,自我調控性低者是有原則、真誠、可以信賴;壞的一面則是固執、無感、適應力低、缺乏彈性、不知變通。
在生活細節方面,研究顯示,自我調控性低者不太注重自己、交往人士、食衣住行用品的外在形象(是否名牌、美觀等),他看重的是內在品質。與人交往,讓他最感到不滿的是別人對他人格的懷疑和批評。在面對挫折時,他不會到熱鬧的地方尋求刺激,而比較喜歡找知心的朋友來撫慰情緒。
在了解現代心理學的這些研究後,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會說王安石是個自我調控性很低的人了。他對變法的堅持與失敗,還有他那些不近人情的怪癖,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都是低自我調控性生動而具體的表現。在看似複雜而矛盾的行為表象後面,經常存在著一種更基本的人性特質。從自我調控的角度去觀察,可以讓我們對人有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王安石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