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好惡裡的人性 9
如何分別「人情」和「收買」?關鍵在於「接近性」。
以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著稱的包拯(包公),年輕時和李見居在寺廟讀書,出入都會經過一位富翁的家門,但未曾打過交道。有一天,富翁在家門口守候,等兩人經過時,特地邀請他們到屋內坐坐,兩人都推託另有他事而沒有進去。改天,富翁又殷勤地請他們去喝酒,李見居想要前往,包拯卻正色說:「他是個有錢人,你我將來也許都會成為地方官,現在隨便和地方上的有錢人交往,你不怕將來會成為一個包袱嗎?」
大概只有像包公這樣一絲不苟的人才會有如此的「遠慮」。但它也說明一件事:自古以來,人情包袱就是中國社會裡一個嚴重而又令人頭痛的問題。
當有人對我們表示好意,給我們好處時,我們通常都會因此而心生好感,進而喜歡對方。這原是培養感情常有的事,但如果在你對他產生好感後,他卻希望你禮尚往來,也能給他一些好處時,那原先的「人情」就會變成「包袱」,甚至「賄賂」。除了貪官污吏、寡廉鮮恥之徒外,很少人會喜歡這種帶有收買意圖的人情或好意。所以,想透過這種方式來讓人喜歡,並非無往不利,有時還會弄巧翻成拙。就拿送禮來說,雖然俗語說「禮多人不怪」,但如果所送禮物的價值、時間點和動機讓收受的人感到「奇怪」,那通常就會造成反效果。
實驗顯示,即使只是接受對方小小的餽贈(一瓶可樂),過沒多久卻被要求必須幫對方做一件枯燥無味的事,雖然是實驗的規定(並非對方提出),但因為離請喝可樂太「接近」了,讓人產生聯想,心裡不是滋味,所以反而會更不願意幫忙。
區別人情和收買的關鍵在於「接近性」。「接近性」不外時機、目的和人,因此,有「遠見」的人會拉長時間,從二十年前就開始和你培養感情(當然,碰到包拯這種有「遠慮」的人就沒輒);或是逢年過節送禮而非在審判、開標前送禮;或是強調禮物是送給嫂夫人、貴公子或令千金,而不是送給你本人的。這樣做和這樣說,目的都是要拉開「接近性」,淡化你可能的聯想和反感。而如果你無心插柳,在單純向對方表示好意後沒多久,忽然有事需要對方幫忙,那麼在提出要求時最好謹慎一點,因為那會使他產生「受騙」的感覺,出現較大的心理反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