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輯一 自我認知裡的人性 5
人在社會階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做出相配的選擇。
潘金蓮勾撘上西門慶,然後謀殺親夫武大郎的故事,人盡皆知,也讓很多男人在心裡捏一把冷汗。潘金蓮之所以這樣做,除了本身楊花水性外,「所嫁非人」更是重要因素。潘金蓮年輕貌美,多才多藝,而武大郎卻又矮又醜,不解風情,夫妻倆怎麼看都很「不搭」,難怪會變成怨偶,終至鬧出人命來。
中國自古就有「齊大非偶」的說法,而現代的婚姻統計資料也顯示,夫妻條件差太多的婚姻發生危機、導致不幸的機會的確比較大。這牽涉到心理學所說的「匹配理論」,雖然說多數人都會自我膨脹,把自己看得比實際的要來得好,但多數人多少也都有「自知之明」,會衡量自己的「社會價值」,然後去追求與此「相配」的東西。夫妻之所以互稱為「配偶」,多少就代表了這個意思。
心理學家魯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一群女大學生先評估自己的迷人程度,然後提供她們一份各種行業的男士名單,問她們有興趣和哪些人約會。結果發現,多數女性都對能和高尚職業(醫師、律師)男士約會表示興趣,而不想和低下職業(工友、門房)的男士約會,但姿色平庸的女性較「願意接受」與中等職業(水電技工)的男士約會,而貌美的女士對此則顯得「興趣缺缺」。
心理學家奇斯勒則做了另一個實驗:先讓一群男大學生接受智力測驗,然後告訴A組學生說結果顯示他們的智力很高,而告訴B組的則是他們的表現很差。在接下來的咖啡時間,為每個受測學生引介一位女性(有半數非常迷人,半數不迷人),讓兩人單獨相處。事後評估這些男學生對女性的浪漫程度(是否請對方喝咖啡或甜點、邀約以後再見面等),結果發現被告知在智力測驗中得高分的A組學生,對迷人女性表現出較多的浪漫情懷(意料中事),而得分低的B組學生則對不迷人的女性表現出較多的浪漫情懷,對迷人的女性反而顯得興趣缺缺。
這就是「匹配理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用它來衡量自己的社會價值,然後選擇與自己相配的對象或東西。「佳人」要配「才子」,當潘金蓮被硬塞給武大郎時,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她心中的不滿可想而知,而武大郎若是個有自知之明的聰明人,就要離潘金蓮遠一點,才不會惹上殺身之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