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競逐中的人性 5
服飾的工具性價值是在塑造形象,讓人聯想到某種特質。
民國初年在北大任教的辜鴻銘,給人兩個鮮明印象:一是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長袍馬褂,腦後還拖著一條辮子;一是他鼓吹恢復帝制、歌頌纏足、主張一夫多妻,還做了一把茶壺需配幾隻茶杯的妙喻。至於他精通9種外語、學貫中西、擁有13個博士學位這些事蹟大家反而不甚了了。前面兩件事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因為他那古板守舊的外在裝扮,跟他那古板守舊的內在觀念「水乳交融,相互輝映」。
辜鴻銘這種古董派的裝扮,跟胡適、陳獨秀等西裝革履的新派作風完全不一樣。不同的裝扮其實在傳遞不同的訊息,而不同的角色也需要不同的服飾,譬如電視新聞播報員,不管男女,穿著都正式而保守,連表情也相當嚴肅,顯得古板而無趣,但這主要跟他們的角色有關。德州科技大學傳播學系曾做過一項實驗:新聞主播分別穿著保守、隨便及時髦三種不同的服飾上場,播報同一則事先擬好的新聞稿,然後請觀眾依可信度、勝任度及誠實度來評斷播報員的可靠印象,結果發現,當主播以保守的穿著播報新聞時,比其他兩種形式的穿著讓觀眾產生較多的可靠印象。
服飾最大的工具性價值就是在塑造特殊的形象,讓人聯想到某種特質。如果你想讓人覺得可靠,那就要穿著保守一點;如果你想讓人覺得熱情,那不妨穿得鮮艷一點。街頭調查顯示,在訴求個人自由的請願運動中,穿著隨便反而能得到較多的簽名支持。這就好像一個標榜前衛的藝術家,不只藝術前衛,連穿著也要跟著前衛,這樣才能讓人覺得對味。
為了塑造「良好而有力形象」,「美國經營學會」對經理人員衣著方面的建議是:以深色而保守的款式為佳,深藍或深灰色的三件(上裝、背心、長褲)套裝,配上白色或藍色的襯衫、黑色的皮鞋、能蓋住小腿的深色襪子。為什麼做這種建議?因為研究顯示,衣服的顏色如果太花俏、條紋太寬,都會使人不放心「把錢交給你」;襪子太短,翹起腿時若露出小腿上的黑毛(或是短袖襯衫露出手臂上的黑毛),都會讓人想起「野獸」,而使你的說服力大為減低。
如果辜鴻銘的模樣讓你想起古板守舊,那你最好試著以旁觀者的眼光打量鏡中的自己,看看那會讓人聯想到什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