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競逐中的人性 2
醜人處處吃虧,反映的是世人「醜陋的人性」。
在清朝袁枚的《隨園詩話》裡有段記載,汪度皊在中了狀元後要納妾,有位姑娘以為狀元必定貌若潘安,欣然答應。誰知進了洞房卻發現,這位汪狀元不僅年已四十,而且「面麻身長,腰腹十圍」,大失所望的她,後來竟因此抑鬱而死。其實,汪度皊能當狀元還算幸運,明朝的王艮和張和,已被主考官根據文章評定為狀元,但因為「其貌不揚」,皇帝不喜歡,而被硬生生拉下來,成為榜眼。
人長得醜大抵是天生的,但卻也成了天生的倒楣鬼。不管你在各方面有什麼優異的表現,若加上個「醜」字,馬上產生「扣分」作用。醜人吃虧的不只是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差而已,心理學家昆因在分析一份全美的薪資調查資料後發現,容貌平庸男士的年薪比容貌迷人男士少了二千美元,而長得不好看的女士則比長得好看的女士少了一千二百美元。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外貌的美醜是造成這種差別待遇的隱密原因。
更有甚者,醜人還被認為具有「邪惡的本性」。研究顯示,女大學生在看了一位七歲學童在校犯規的報告(附上容貌不一的照片)後,普遍認為貌醜的學童有較高的、習性使然的反社會衝動,較心懷惡意、較不誠實,而且將來還會再犯錯。反之,她們卻為外貌迷人學童的犯規找藉口,覺得那可能是因為他心情不好,或者認為只是孤立的偶發事件。
也許我們應該說,醜人不是天生的搗蛋鬼,而是天生的倒楣鬼。他們不僅處處吃虧,而且一旦有錯事發生,就立刻成為被懷疑和責備的對象。其實他們不是心懷惡意,而是社會大眾先入為主地對他們心懷惡意。如果一個人在社會大眾惡意的眼光下長大,結果變成為非作歹的惡人,那到底應該怪誰呢?
心理學家庫茲伯格在紐約監獄的研究顯示,容貌醜陋的罪犯在出獄後若接受整型手術,那麼他們一年後再犯罪的比例比接受心理和就業輔導者減少了36%,這表示改善外在容貌確實可以減少犯罪活動,而且比其他方法來得有效,原因可能是來自與人接觸時相互惡意的減少。
但要靠整型手術來減少世人對自己的惡意,實在是一件悲哀的事。從容貌醜陋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人類「醜陋的人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