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辯解下的人性 8
對一個體制的敵意,通常來自自己在該體制下的受挫。
建立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跟以前的中國革命者最大的不同點是他相當反傳統,除了「拜上帝」、自稱是上帝耶和華的次子(耶穌的弟弟)外,他還把儒家的四書五經稱為「妖書」,而且編了一個「鞭打孔子」,讓孔子跪地認錯求饒的故事。洪秀全為什麼會這樣做?有一個原因是他從十五歲開始考秀才,前後四次赴試,但都鍛羽而歸,科舉無情地奪走了他十六年的青春,功名無望,而使他對整個體制心生不滿。
洪秀全的反應讓人想起唐朝的黃巢,他的《不第後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充份顯露出一個雄心壯志者在屢次考場失意後胸中的不平與殺伐之氣。最後,黃巢也走上了武裝起義、推翻既有體制的道路,而「銓貢失才」(科舉埋沒人才)就成了他起義的重大原因之一。其它像因殿試被黜落而放聲悲歌,遠走西夏,挑撥李元昊興兵抗宋的張元;還有因屢試不第而在梁山泊落草為寇的白衣秀士王倫,也都是有名的例子。
科舉是中國過去拔擢人才的主要方式。誰是人才、誰有能力,總要有一套評估方法,沒有了科舉,還是有高考;美國大學雖然用申請的,但還是要看SAT分數。方法很多,但卻沒有一種方法能完全公平,而對它們的看法也因人而異,美國的研究顯示,SAT得分高者大多認為它在評估個人學習能力時非常準確,但得分偏低者卻認為SAT的評鑑方法並不準確,而且認為自己SAT的實際得分應該比公佈的要來得高。
這是人性的普遍反應。一個得分低者如果承認這些評鑑方法是正確的,那就表示他是低能的;為了維護自尊,多數人都會轉而懷疑那些方法。而自我評價越高的人,就會對那些讓自己受挫的評鑑方法懷有越深的敵意;而當這個評鑑方法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出路時,那種不滿就很容易轉為對整個既有體制的敵意和憤慨,黃巢、洪秀全、張元、王倫的走上反叛之路,都具有這種心理因素。
我們可以稱此為「黃巢效應」。為了大家好,除了要以多元化的方法來拔擢人才、評鑑能力外;在高考或SAT中得意的人更要知道,很多人是打死也「不相信」那些方法的,你越強調它們的可信度,只會越增加他人的不滿和敵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