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你的解釋和感受。
在《阿Q正傳》裡,阿Q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當他和人打架打敗了,被對方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對方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後,阿Q站了片刻,在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魯迅當然是意在諷刺,但對一個飽受屈辱而又無可奈何的人,這種「精神勝利法」卻也是一種維護自尊的無可奈何之法。阿Q的說詞讓人想起伊索寓言裡的狐狸,狐狸在一再躍高但卻抓不到他想吃的葡萄後,用漫不經心的口吻說:「我並不是真的很餓,而且,我現在看出那些葡萄是酸的!」然後,若無其事地離開葡萄園。一般稱此為「酸葡萄心理」,但它也是狐狸的「精神勝利法」。對得不到的東西就妄加貶抑,甚至否認自己的需要,似乎顯得虛偽而狡猾,但狐狸這樣說對牠的「心理健康」卻極具建設性,因為那表示牠的離開葡萄園乃是「出於自己的選擇」,相當程度維護了牠的尊嚴。阿Q的「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正具有同樣的心理功能。
不管是好是壞、是真是假,每個人都希望能自己作主,即使是被迫屈辱地離開或接受,也要將它解釋成是出於自主性的選擇,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尊。但人生有很多事卻都身不由己,譬如變成老人、住進養老院,很多調查研究都發現,在住進養老院一個月內即死亡的老婦,通常是並非出於自己的選擇,而是由家人替她們申請的。排除住進養老院時身體健康上的差異性,是否出於「自己選擇」的認知成了加速或延緩死亡的重要因素。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研究者對那些別無選擇、只能被迫住進養老院的老人提供「精神勝利法」,為他們「製造」一些較小的選擇機會,譬如哪一天搬進養老院、住在第幾樓、窗前想擺什麼盆栽或想參加哪一類活動等等。在經過這種巧妙安排,創造選擇的「錯覺」,讓老人覺得是自己作主後,不僅死亡率降低了一半,活著的老人也顯得比較活潑快樂。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阿Q、一隻狐狸和一個老人,而人生總是有讓人感到屈辱、無可奈何的時刻,偶而運用「精神勝利法」給自己一些「心理建設」,只要不陶醉於其中,其實也不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