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他人時的人性 12
清晰和統一的形象,只是一種選擇性的扭曲。
清末民初的蘇曼殊,短短35年的人生坎坷而多姿,有「詩僧」、「情僧」、「革命僧」之稱。雖然是個出家和尚,卻多才多藝,而且參加革命活動,更令人驚訝的是還和好幾個女人談戀愛,乃至上青樓、抱妓女、喝花酒、抽雪茄、吃牛肉,完全不守佛門的清規戒律;而且還三次出家,三次還俗。
蘇曼殊為什麼會這樣呢?有的人說那是他天真爛漫,襟懷灑落,不為物役;懺盡情禪空色相,多情實乃佛心。有的人說他恨世道太險,嫌空門太悶,徘徊在凡情與道心之間;有的人則說他懦弱自私,任性胡來,腳踏兩條船,有錢就去喝酒風光,沒錢就去廟裡掛單;既能跟佳人卿卿我我,又不必結婚養家……。總之,人言人殊,但每個人都嘗試用一個統一的形象來概括他。
心理學家果林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請70個人觀賞介紹某位女士的短片,短片包含5個不同的場景。場景1:她在一家老舊旅館的門前,被一名男子「釣上」了。場景2:她進入一家酒吧,不久和一名男子親熱地走出來。場景3:她在一個公共樓梯間扶起一名跌倒的老婦人。場景4:她掏錢施捨一名乞丐。場景5:她在路上停下來和一名婦人交談。
看完短片後,果林要這些受測者描繪一下他們認為該女士是個「什麼樣的女人」?結果,有48%的人對她做了片面的認知,亦即若非說她是「一個放浪的女人」,就說她是「一個仁慈的女人」,而完全忽略了她的另一面。29%的人說她「有時候放浪、有時候仁慈」;說她是「一個既放浪又仁慈的女人」的則只有23%。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既複雜又矛盾的,有的甚至是「一團混亂」,但我們總是想用一個清晰、明確的特質或形象來「統合」他的種種表現。前面對蘇曼殊的種種說法,其實都有部分的正確性,但如果只採納其中一個說法,那種「清晰」和「統一」只是一種「選擇性的扭曲」。我們為什麼不說蘇曼殊是一個既多情浪漫又任性自私、憂國憂民又喜歡享受、恃才傲物又意志薄弱、充滿理想又腳踏兩條船的人呢?
說別人「一團混亂」,其實是在稱許他的「複雜而豐富」,說他形象「清晰統一」,反而是在將他看「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