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擦掉天才與瘋子間的那條線 5
現在被認為與創造力關係最密切的則是躁鬱症,它是一種兩極性的精神疾病,當事者的情緒在低落與高昂兩個極端間擺盪,在「鬱期」,他感到孤獨無助、前途黯淡、萬念俱灰;而在「躁期」,則又有非理性的樂觀進取、生龍活虎、覺得任何事都可迎刃而解。
知名電影《南太平洋》的製片兼導演羅根即是一個典型的躁鬱症患者,他對自己的病情有很生動的描述。他說在躁期時:「我好像同時擁有幾枝大槍,一分鐘可以射出一千個點子,光彩奪目……直到我脫離現實的界限」,但隨後,這種高亢的心境就會急轉直下,情緒落到谷底,只剩下「不必因自殺而被恥笑,一死了之的念頭。」
很多傑出的藝術家像歌德、拜倫、柴可夫斯基、托爾斯泰、吳爾芙、歐尼爾等,都被認為有躁鬱症的傾向,譬如詩人拜倫,他的一生波濤洶湧、起伏不定,可能就是情緒在高揚與低落間擺盪的結果。
拜倫在十九歲時出版詩集《厭倦的日子》,顧名思義,他當時情緒低落,而在詩集的序文裡也透露這樣的訊息;但過沒多久,他又變得非常開朗,白天擊劍、划船、騎馬,晚上用骷髏酒杯開懷暢飲,然後精神奕奕地到東方旅行,並寫就了《柴爾德‧哈勒德的巡禮》等傑出詩篇。
但二十三歲壯遊歸國,特別是母親去世後,他又陷入憂鬱之中,說「我變得很神經質,不能讀、不能寫、無法快樂、也無法使人快樂,每天都在悲哀的狀態中度過。」
但隔年,他又意興風發起來,特別是《柴爾德‧哈勒德的巡禮》獲得好評,讓他「一夜醒來,發現了有名的自己」,他整天歡欣雀躍,和一些貴夫人、社交名媛大談戀愛,而且文思泉湧,分別在幾天之內就完成了《異端者》、《阿拜德斯的新婚》、《拉拉》等書。
但在二十六歲時,又變得鬱鬱寡歡、藉酒消愁,失去自信,覺得自己所寫的東西很無聊、毫無意義……。
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在這種週期性的循環中,當情緒由憂鬱的谷底爬升,進入躁期或輕躁期時,通常也是他們最有創意、創造活動最旺盛的時期。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會變得很敏感,而且感覺很尖銳,靈思泉湧而奔放,如行走在雲端,擺脫一切束縛和規範,廢寢忘食地工作,不知倦怠為何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