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五 助你迸出創意火花的十三項交會 13
基因的多樣性,是成功的生物進化所必需;文化的多樣性、社會的多元性,是輝煌的文明創新所必需。
出版過《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經典巨著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不是發祥於中國?而是誕生在歐洲?」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答案是:從十五世紀開始,歐洲逐漸邁向政教分離、帝國解體、小國林立、商人、工匠與市民階級興起的局面,政治、宗教上的大一統逐漸崩解,文化越來越多樣性,社會也越來越多元化,它們就好像基因的多樣性,會提升創新的能力,加速進化的腳步,而現代科學的發祥只是這種創新與進化中的一環。
社會進化就跟生物進化一樣,一個新觀念、新發明、新哲學、新制度,從誕生到站穩腳步,需要有一個安全而空曠的「壁龕」供它發展。小國林立的另一個好處是,一個科學家、思想家的創見或學說如果在祖國受到壓制,他可以逃到別的國家去繼續鼓吹。譬如伽利略《兩大世界體系間的對話》(主張並證明地球繞日說)在義大利一出版,就被教廷列為禁書,伽利略還因而下獄。但不屈不撓的他在出獄後還繼續研究,而將他更完整的觀點送到荷蘭出版,讓其他的歐洲人認識他的新觀點。又譬如哲學家伏爾泰一再發表批評時政、鼓吹革命的著作,將他視為眼中釘的法國政府一直想捉拿他,但伏爾泰卻將自己的家建在法國與瑞士的邊界上,一聽到法軍要來捉拿他,他就溜進瑞士避難。
正因為有別的國家可以作為避難、喘口氣的「壁龕」,所以科學、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創新種子不至於一冒出頭就遭到撲殺,而能有成長、開花、結果的機會。反觀中國,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在政治及思想上一直處於大一統的局面,個人幾乎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帝國嚴密的組織可以立即撲殺她不喜歡的新事物。西方的羅馬帝國時代也類似這種情況,而當時的創造力也乏善可陳。反之,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則類似十五世紀後的歐洲,小國林立,互爭雄長,一國的階下囚可以成為他國的座上賓,思想的「安全壁龕」特別多,因此百家爭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活潑、最具創造性的時代。
但這也不是說十個小國會比一個大國更有創造力,現代的美國是個大國,但也是最具有創造力的國家,這除了她本身是個民族大熔爐,是文化最多樣、社會最多元的國家外,更因為她也是最自由、最民主的國家,每個人都可以不受壓制地表達他的想法,而且有充分的機會去實現他的夢想。前一陣子,美國曾發生過激烈的文化大論戰,有些學者力主應該保護各國移民的文化,不要讓他們被美國的主流文化所同化,因為種族、文化與社會的多樣性一直是讓美國充滿創新活力的主要元素。而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也在二○○一年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鼓勵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應該重視、保存自己獨特的文化,並在和其他文化交流時有所創新。文化的多樣性不只能提供創造的靈感,而且更能豐富人類的生活,如果全球文化不管是經由兼併或融合為一,淪為單一的文化,那將是人類的夢魘。
經濟學家伯丁認為,為了維持文化的多樣性,一個理想的世界是由大約五百個國家所組成,每個國家都像島嶼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及認同,有產生創新的能力,同時又透過貿易、旅行及國際組織而彼此有密切的交流。也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另一種「創意烏托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