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五 助你迸出創意火花的十三項交會 11
造物主不僅是個藝術家,更是個科學家。科學與藝術的交會和融合,是創造的最高極致,也是人類一直渴求的目標。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連結它們的是創造性。」科學與藝術,就像理性與感性,左腦與右腦,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截然不同、涇渭分明,但卻都是人類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它們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兩大支柱。
人世間的創造者,通常不是偏向於科學就是偏向於藝術,但對最偉大的創造者——造物主來說,他的作品卻往往是既科學又藝術的,譬如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在經過門捷列夫的推敲、整理後,發現元素週期表不管在內容和形式上,竟然都是那樣的對稱協調,各行各列、上下左右,都有著美妙的聯繫,就像有節奏的樂章、美麗的花邊圖案,是一個和諧而圓滿的整體,中間缺一個元素都不行。而從行星的運行(刻卜勒定律)到植物花瓣的數目(費布納西數列),我們更看到了隱藏在宇宙美麗萬象背後的科學定律,以及這些定律的簡潔與優雅之美。難怪有人會說,造物主不僅是個藝術家,更是個科學家、數學家。
科學與藝術的交會和融合,是創造的最高極致,其實它也是人類一直渴求的目標。我們不僅希望我們所創造的東西,能夠符合科學的要求,能夠經濟、耐用、方便;更希望它美觀、高雅、怡人,符合藝術的要求,滿足和提升我們的審美情趣。譬如鬧鐘在剛問世時,它的聲音單調而刺耳,但有人將它改為悅耳的音樂聲,立刻受到歡迎;汽車在剛發明時,外型也顯得相當笨拙,但朝美感的方向發展卻是必然的趨勢,因為既科學又藝術才能給人最深邃的滿足。而最讓人稱道的莫過於黃金分割,數學上一種特殊的比例關係(一.六一八:一)隱藏著令人驚訝的美學意義,從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希臘的阿波羅和維納斯雕像、印度的泰姬瑪哈陵到中國的故宮、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它們都是有意無意地在運用黃金分割法則,來產生造型之美。而敏感度高的創新者,在創製新的辦公桌、衣櫃、電視螢光幕、筆記型電腦時,也都不會忘記讓它們的長寬比例能符合黃金分割,更具美感、更賞心悅目。
將科學與藝術做最複雜、最密切結合的莫過於建築,它一方面是土木工程的科學問題,一方面是造型景觀的藝術問題,如何讓兩者相輔相成,在在考驗著每一個建築師的創意。香港的中銀新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代表作之一,在設計之初,貝聿銘就面對了幾個科學和現實問題,他必須在地皮面積狹小、颱風頻繁、經費拮据的條件下,建出一棟七十層的超高大樓。在科學技術上,貝聿銘採用經濟實惠的縱向空間框架取代傳統造價昂貴的I型柱組合,每隔十三層樓以斜構件使大樓的縱向和橫向負荷都轉移到底部的四根角柱上,但這樣會在玻璃帷幕上形成看似不祥的「X」字,為了讓它符合美學的要求,貝聿銘把它們妝點成一系列互相交叉的寶石;而且把到一定高度就往內縮一層的大廈讓人和中國人熟悉的竹子產生聯想,就像貝聿銘所說「節節高,步步高,在中國也是吉祥的象徵」,除了希望中國銀行「節節高,步步高」之外,它還有另一層象徵意義,因為竹子在中國代表「清高脫俗」,它正可以沖淡銀行的「銅臭味」。也因此,香港的中銀新廈就成了融合科學與藝術的經典之作。
黃金分割又被稱為「神聖比例」或「神聖分割」,對每一種新的創造,它的科學和藝術成分,似乎也應該有這樣的「神聖比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