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869 生命原聲:傾聽心中小孩的聲音

瀏覽次數: 2

部四 提供你靈感的十九道竅門 12

  一個人對什麼東西、某個領域有異於常人的領悟力,往往在小時候就會露出端倪。多數偉大的創造者都是先傾聽這個「生命的原聲」,順著本性去發展,然後大放異彩的。

  有一個人,在三歲的時候常常聽人家談起上帝,大概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神。有一天,又聽人家說「上帝無所不在」,他覺得很神奇,於是跑進廚房問他母親:「媽咪,上帝是否真的無所不在?」正在忙的母親隨口說:「是啊,小寶貝。」小男孩又問:「那麼當我走進廚房後,是否就把上帝的一部份擠了出去?」小時候提出這個疑問的人叫克里柏克,如今已成為美國當代最聰明的哲學與邏輯學者。

  有一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大人送給他一個羅盤,他對羅盤的指針一直要往北指的現象感到很好奇,經常拿出來把玩,覺得裡面一定隱藏了什麼不可思議的魔力,長大後仍然對這件童年往事念念不忘,他就是愛因斯坦。另有一個人,在讀小學時,經常帶一個懷錶到學校,無聊時就將懷錶拆開來玩,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因而得到「小鐘錶匠」的綽號,這個人就是後來的美國汽車大王福特。

  還有一個人,小時候家裡開藥房,父親從小就讓他在藥房後面攪拌藥粉,他對將兩種不同的東西攪拌後居然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第三種東西感到非常驚訝,而且讓他體會到如神一般的感覺。這個人在七歲的時候,就把家裡的《藥學百科字典》讀得滾瓜爛熟。後來,他走上了化學之路,而且表現傑出,他就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寧。

  不少在各行各業有創造性表現的人,在回憶起童年時,都會津津樂道讓他們印象特別深刻的某些經驗,覺得這些經驗似乎預示了他們未來的道路,和他們日後的創意表現存在著奇妙的關聯。從氣質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經驗之所以讓他們特別深刻,因為這些經驗和他們「生命的原聲」產生了共鳴。

  生命的原聲會將一個思考與追尋的心靈,帶往它最好的落腳點。有些人從小就聽從自己生命的原聲,有些人則是在人生失據時,才聽到那來自遙遠年代的古老呼喚。

  知名的心理學家榮格在一九一○年代因為提出集體潛意識理論,而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決裂,同時疏遠了那個學派的同行,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的情緒陷入低潮,前途也變得難以逆料。他思前想後,忽然想起自己在十歲左右非常著迷的一件事:自己用石頭和泥土建築想像中的城堡與祭壇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彷彿在召喚他,他激動地在日記裡寫下這樣的句子:「那個小孩還在,而且有一股我現在缺乏的創意和朝氣。」

  於是他在鄉下買了一塊地,利用餘暇自己動手,像童年時代一樣,一磚一瓦建造屬於自己的夢幻城堡。他一邊興築他的城堡,一邊建構他的心理學理論,開始探討他從小就極感興趣、但後來卻被壓抑的各種神秘經驗、心靈異象、煉金術、占星術等,他稱之為「在石頭中告白」。城堡的建築前後歷時三十五年,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在思想,他很多重要的觀念都是在興建這座城堡時產生的,而他的主要著作也都在城堡中完成,最後,他也在城堡裡告別人間。

  也許,每個人在童年時代都想自己蓋一座城堡,一座符合自己稟賦、興趣和夢想的城堡。即使你並沒有完成它,但「那個小孩還在,而且有一股你現在缺乏的創意和朝氣」,他就是你最可靠的靈感之神,聽從自己心中小孩的聲音,他就會引領你前往你生命原聲的許諾之地。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