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857 兩種動機:牛頓在海邊撿起的貝殼

瀏覽次數: 4

部三 讓你成為創造者的十九個特質 19

  創造需要動機,動機有很多種,強烈的內在動機輔以適量的外在動機,對創造力的發揮具有最大的催化作用。

  對於自己那些偉大的發現和創見,牛頓曾說過下面這段話:「我不知道我能呈現給世界什麼,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感覺我僅僅像似在海邊遊玩的一個小孩,廣大而未被發現的真理海洋就在我面前,我不過是時而找些比較平滑的石子或較漂亮的貝殼自娛而已。」

  言下之意,他像一個好奇而喜歡玩耍的小孩,他對萬有引力、物體運動與數學等的思索,只是一種娛樂自己的活動,而這種自娛卻成了讓世人驚佩的偉大創造活動。不過恐怕較少人知道牛頓也花了很多功夫研究煉金術,想將其他金屬轉變成黃金,還為此寫了幾千頁的研究報告,結果一事無成。但他的研究煉金術卻非為了「自娛」,而是因為好心的有力人士安排他出任一個薪水優渥的閒差事——大英帝國鑄幣廠廠長,原本希望他能更專心、自在地從事他的科學探索,但牛頓不想尸位素餐,他基於鑄幣廠廠長的職責,遂轉而去研究煉金術。

  如果牛頓最初研究的是煉金術而非力學,那情況將會如何呢?無人能回答。但問題是,如果牛頓不是當了什麼鑄幣廠廠長,他很可能就不會去研究煉金術,這牽涉到創造活動的動機問題。

  牛頓的研究力學與數學是來自「內在動機」,它是一種自發性的興趣,當事者對所從事的創造活動有一種強烈的愛、滿足感,而且樂在其中。而他的研究煉金術則可說是來自「外在動機」,當事者對所從事的工作可能缺乏自發性的興趣,它主要是想獲得某種獎賞、外界的認可或克盡自己的責任。用在海邊撿貝殼來做比喻的話,內在動機是撿自己喜歡的貝殼,純粹是為了好玩;外在動機則是撿可以賣錢、送人、符合某種規格的貝殼,或是去尋找傳說中的某種貝殼。牛頓的研究煉金術,可說是因職責在身,而又回到海邊,想去尋找傳說中的某種貝殼。

  一般說來,內在動機有助於創造活動,因為它較符合個人的稟賦和直覺,內在動機越強烈越能讓一個人更廢寢忘食、百折不回、不理會他人地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些都是讓創意成真所必須的。但外在動機的角色則比較複雜,專利權是促使發明事業蓬勃發展的外在動機,如果沒有創意成真的獎勵或潛在的巨大商機,很多人或單位可能就不會去從事需要大量投資的研發與創新。整體而言,外在動機的誘因和強烈的內在動機若同時存在,則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但如果缺乏內在動機而只有外在動機的話,則反而可能成為自由發揮創意的一個限制,契克森米哈賴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當事者在事前得知獲獎的評審標準,那麼作品的創意就會大為減低,因為他們會去迎合評審的價值判斷,而扼殺了原創性的空間。

  發明大王愛迪生,單單在美國專利局登記的發明就有一三二八種。當然,我們不能說愛迪生的發明都是為了取得專利權,但太強烈的外在動機有時也會讓人錯失一些重大發現的機會,譬如愛迪生在研究音響電報時,曾觀察到史達浦磁鐵的中心會發出異常的火花,但因為這並非「馬上能夠得到報酬的研究」,也非「具有商業價值的發明」,他很快就放棄研究,後來有人則從這種現象裡發現了電磁波,而開啟了無線電的新紀元。太過實用與報酬取向,有時候會流於短視,只想「應用」一些更基本的發現與原理,但如果沒有人不計報酬去發現這些,他又要從何「應用」起?

  海邊有各式各樣的貝殼和石頭,尋找創意就好比到海邊撿拾貝殼,有的人專門撿可以賣得好價錢的美麗貝殼,有的人則四處翻找傳說中的珍寶,但最快樂的是那些隨手撿起自己喜歡的貝殼的人。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