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831 主題觀點:佛洛伊德的「吾道一以貫之」

瀏覽次數: 5

部二 為你帶來創新的二十一種思考 14

  對一個問題,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帶來創意;反之,對很多不同的問題,都用同一個角度去思考,同樣可以帶來創意。

  話說有一位精神科醫師對某個病人做心理測驗,他出示「蘋果」這個字,問病人聯想到什麼?病人回答說「性」;然後他又出示「繩子」這個字,問病人聯想到什麼?病人還是回答「性」;後來又出示「筆」、「杯子」、「鳥」這幾個字,結果病人說這些字也都讓他想到「性」。醫師問說:「為什麼這麼多字都讓你聯想到『性』呢?」病人聳聳肩,說:「因為我滿腦子一直在想的都是『性』。」

  這就是對很多不同的問題,都用同一個角度去思考,正是所謂的「吾道一以貫之」,也可以稱為主題觀點式的思考法。也許你並不認為這位精神病人的性聯想有什麼創意,那麼請再看下面這個例子:

  有一位精神科醫師嘗試解答文學藝術界的諸多公案,譬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為什麼遲遲無法展開復仇行動?答案是「性」(哈姆雷特有戀母情結,仇人對母親所做的正是他想做的);達文西為什麼畫出那神秘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關鍵也是「性」(那個神秘的微笑隱藏了達文西對母親複雜的感情);歌德的童年回憶裡為什麼很少提到他弟弟?答案還是「性」(歌德憎恨弟弟,因為弟弟是他的情敵,和他爭奪母親這個愛人)。

  也許你已經知道,這位精神科醫師就是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他可是世人公認極具原創性的天才。「性」是佛洛依德的主題觀點,他對很多問題也都從「性」的角度去解釋。瘋子與天才同樣是「吾道一以貫之」,差別在於能否將那個「一」(主題觀點)化為產生新意義、新視野的觸媒,「貫」出一番道理來。

  凡事「性以貫之」,雖然易啟人疑竇,但卻也經常帶來拍案驚奇的效果,譬如「科學家為什麼想去探究宇宙的奧秘呢?」照佛洛依德的說法,這裡面可能也有被隱藏的「性」動機,因為科學家想「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就好像小孩子想「掀開父母床上神秘的被單」一樣,那很可能是小時候「性好奇」的一種延續和昇華。信不信由你,但你不得不承認,這種說法很有創意。

  同樣的,你也可以用「性」來看「死亡」這個陰沈的議題。只要你念茲在茲,萬流歸性,那你將不難發現「自殺」就像「自慰」,而「殺人」則好比「強姦」。結果,你就會得到另一個精神科醫師薩茲關於自殺的激進論述:「自殺雖不一定是好事,但那是你的權利。自殺跟殺人的關係就像自慰同強姦的關係一樣,是自家子事,與他人無涉。」不要認為這太荒唐,在討論自殺的道德問題時,它可是經常被引用的一個創意觀點。

  哈佛大學的科學史學家霍登認為,很多大師都有一兩個主題觀點,即使在缺乏證據或證據顯然不足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會堅持他們的某些基本假設,並想辦法自圓其說,佛洛依德、愛因斯坦、李維史陀等大師都有這種傾向。佛洛依德的主題觀點是「性」,愛因斯坦的主題觀點是「統一與對稱」,李維史陀的主題觀點則是「二元對比」。

  人文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當你只有一根鎚子時,什麼東西看起來都會像釘子」,你會用手中的鎚子去「定義」你看到的每樣東西。這似乎是在勸人不要偏執,不要「一以貫之」,但有時候,你要見人所未見,真的需要用手中的鎚子,去敲敲周遭的每樣東西,看看它們有什麼回應。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