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一 你必須打破的十七個框框 11
想要擁有原創性,想在某個領域裡率先成功,那你就要有率先犯下那個領域裡的多數錯誤,率先嚐到失敗滋味的心理準備。
錯誤與失敗常是一體的兩面。愛因斯坦曾說:「從未犯錯的人就是從未嘗試任何新事物的人。」有創意的人比墨守成規者會犯更多的錯誤,遭遇更多的失敗,但這只表示他們更勇於嘗試,有更多的點子,更多的可能性,錯誤與失敗在所難免,不過成功的機會也相對增加。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失敗,愛迪生曾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一萬種無效的方式。」的確,只有不再嘗試,才能算真正的失敗。但還有一種更有創意的想法:失敗既然難以避免,那就讓自己儘可能快速地失敗。這可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的名言,他說:「為了更有效地開發新點子,我儘可能快速地失敗。」
有創意的人不只不怕失敗,而且歡迎快點失敗、多點失敗,這是所謂「創造性失敗的方法學」。失敗不僅是成功之母,更是獲得創新和突破的重要方法,因為失敗就跟犯錯一樣,經常是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成功只有一種,但失敗卻可能產生各種我們原先想都沒有想過的狀況,這些陌生的意外,會翻轉成新的刺激,讓我們看到新的可能性,甚至帶來比失敗更讓人意外的新發現。在人類科技及文明發展史上,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譬如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客觀而言,那是一次失敗的任務,因為他並沒有抵達他預定前往的印度,但失敗的任務卻讓他意外發現了美洲,而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也因此產生了誰也想不到的變化。
失敗的次數越多,這種機會也越多,譬如醫學家佛萊明就曾經因為兩次的失敗而帶來兩次意外的發現。像其他研究細菌的專家,佛萊明必須自己先培養細菌,一九二二年,他在實驗室裡忍不住打個噴嚏,噴嚏黏液濺到細菌培養皿裡,因為受到了污染,細菌培養可說是失敗了,但佛萊明卻注意到培養皿裡沾有噴嚏黏液的地方竟然沒有細菌成長,「難道是噴嚏黏液在作怪?」這是以前不可能有的想法,於是他轉而研究噴嚏黏液,結果發現了溶菌酶——人體分泌的一種可以溶解細菌的物質。
一九二八年,當他在做葡萄球菌的培養時,外出度假兩個星期回來,發現培養皿又受到了污染,長出綠色的霉狀物(由此可知,他的手腳大概不太乾淨俐落)。他抱怨了兩聲,但隨後又發現在這些綠色霉狀物周圍的葡萄球菌居然消失了,「難道這些綠色霉狀物也具有殺死或抑制葡萄球菌成長的作用?」他又產生這樣的想法,而果真就是如此。這些綠色霉狀物來自青黴菌(盤尼西林),佛萊明將它稱為青黴素。後來,英國的佛羅理和德國的錢恩更進一步證實了它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佛萊明和他們兩人因此而合得一九四五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佛萊明的兩次失敗中間隔了六年,如果他能「更快速地失敗」,讓青黴素早點問世,說不定能挽救更多的人命。
在創造過程中,失敗與錯誤經常只是讓我們學習的熱身實驗,它像一塊踏板,提供我們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該做什麼的有用資訊。很多強調研發與創新的公司都不排斥錯誤與失敗,甚至張開雙臂歡迎。譬如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就經常大膽啟用犯過錯誤的人,他說:「這表示他們勇於冒險。只要看看人們如何面對失敗,就可以知道他們怎樣駕馭變幻莫測的形勢。」而MCI執行副總裁李伯哈伯更說:「我們不會射殺犯錯的,我們射殺不願冒險的人。」
只有願意、甚至樂於冒犯錯和失敗危險的人,才是能讓創意成真的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