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522 被誇大的母愛

瀏覽次數: 1

   「我讓孩子主宰我整個生活,但我不得不如此……除非為他們買玩具,否則我無法出門,我不會為其他任何事而出門。」

  D女士,今年三二歲,育有三個小孩。四年來,她對一個接一個出世的孩子,表現出從不間斷、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牽掛,以至於整個人都快要崩潰了。

  她告訴醫師說:「我無時無刻不在想我的孩子們,我無條件地愛他們,即使他們犯了錯,我也無法處罰他們。處罰他們會使我的心抽痛,再怎麼說我也下不了手。」

  「我想我丈夫、甚至連我姐姐可能都已經告訴過你(醫師)同樣的事,我對他們太好了,我讓孩子主宰我整個生活,但我不得不如此……。」

  「除非是為他們買玩具,否則我無法出門,我不會為其他任何事而出門。我也從未將他們交給別人照顧,總是自己留在家裡陪他們。自從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我走到哪裡就帶他到哪裡……我從沒有片刻離開過我的孩子們。」

  D女士對孩子這樣的犧牲與付出,也許會讓人想起母愛的偉大。但當醫師詢問她丈夫和姐姐時,兩人雖然說D女士確實對孩子們相當關愛,不過卻又都認為她的這種慈愛和牽掛有點誇大、不當,讓人覺得怪怪的,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在接受心理治療期間,為孩子做出極大犧牲與付出的D女士,最後終於哭泣地坦承:她曾有過可怕的幻想——想殺死自己兩個較大的孩子,因為這種想法太可怕了,所以她一直用過度而誇大的關愛去抑制它。

解說:

  這位母親對孩子從不間斷的牽掛,「無法片刻離開他們」,也是一種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的表現。她所使用的心理防衛機制稱為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所謂反向作用是指一個人潛在的欲望、衝動不被意識所容許,於是改而表現出相反的欲望和衝動,但他這種行為或態度在旁人看來卻顯得過分、失當、矯揉造作。本個案中的D女士,她對孩子太好了,好得叫人受不了,其實,她正是以反向作用來控制她對孩子們潛在的敵意。

  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並非百分之百都是關愛,其中也有一些負面的雜質。這些負面的雜質如果太過強烈,必然會產生罪惡感,但並非每個父母都能像D女士那樣以反向作用去控制它。譬如有一個年輕的母親也有這方面的困擾,但感受卻不太一樣,她說:

  「當我發現我又懷孕時,覺得很沮喪。因為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還亂糟糟的,實在是不想要這個孩子,我覺得我還沒有準備好在這個時候接納另一個孩子,但我又不能也不應傷害我的孩子,所以我只好調整自己來適應這種情況。

  「結果孩子早產,我一下子又變得非常沮喪,因為我已失去了三個早產兒。他一出生就有了麻煩,我心裡非常擔心、害怕。他在醫院裡住了三個禮拜,當我要帶他回家時,心裡緊張得要命,不知道自己能否好好照顧他。結果在回家六個禮拜後,他又感染了嚴重的支氣管炎,在這段生病期間,我胃口全失,晚上一直做惡夢,我覺得我是一個失職的母親。」

  在不斷自責中,這位母親一直害怕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控制,而做出傷害孩子的事來。因為這個孩子是不被期待的,年輕母親的焦慮、自責與害怕自己會失去控制,可以說是她心中「殺嬰」的強迫性思想所造成的。

  另有一個母親,則是每天在孩子出門上學後,心裡就一直擔心:「他會不會在路上被車子壓死?」真愛的背後固然會隱藏着憂慮,擔心孩子出意外本是父母的常情,但如果過度憂慮,像這樣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強迫性思想,可能就表示此一憂慮其實是她無法承認的「潛意識願望」。

  做父親的也會有這種情形。

  譬如,有一位農夫忽然產生「用鐵錘猛擊三歲兒子頭部」的想法,而且一出現就揮之不去,成為典型的強迫性思想。他說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可怕的念頭,他自認為自己其實很喜歡這個孩子,在想不通的情況下,他甚至認為自己一定是「瘋」了,「腦子進水了」。

  但在接受心理治療時,治療師發現,原來這位農夫的妻子在生產時痛不欲生,所以產後就一直拒絕再和丈夫行房,以免再度懷孕。而且在有了孩子後,妻子也將她的關愛都轉移到兒子身上,夫妻常因此而吵架、反目。

  在曉得這些狀況後,治療師終於明白了,他「用鐵錘猛擊三歲兒子頭部」的強迫性思想,乃是在發泄對兒子的潛意識敵意,但因為這不被他的道德意識所容許,所以經由隔離作用抹去此一想法中的情感色彩,而只剩下空洞的觀念影像。

  俗語說:「養兒方知父母心」,但父母對子女的感情其實是頗為複雜的,說它五味雜陳也許太誇張了,但要說它是「百分之百的關愛」則更屬矯揉造作。在這幾個個案裡,我們看到了一些負面的情緒,但它們要告訴我們的是,不管在何種情況下,若對子女產生負面的情緒,都將成為父母本身的一個痛苦負擔。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