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518 怕貓的女人

瀏覽次數: 97

  當她四歲時,父親在她面前將一隻貓活活溺死在水桶裡,這種景象讓她感到非常害怕,此後即和貓有了難解之緣。

  一個已婚的三七歲婦女,個性外向,善於社交,有很多朋友,但也很照顧家庭,以家庭為榮。她唯一的毛病就是怕貓。

  她對兩個小孩所養的各種小動物,譬如天竺鼠、烏龜、小鳥等,都很喜歡,但就是不喜歡貓,不僅不喜歡,而且是怕得要命,一看到貓或想到貓,就會感到緊張、焦慮,驚惶得不知所措。

  雖然明知貓沒有什麼好怕的,但總是擔心突然出現的貓會不意跳到她身上,抓她、咬她。自己也明知道不太可能發生這種事,但就是揮不去這個念頭,一想起來就忍不住會全身發毛。因為怕遇到貓,所以她走路時總是靠著人行道近馬路的那一側,以免人行道內側的住宅或圍牆上突然竄出貓來,晚上更是不敢單獨一個人外出。如果知道某人家裡養貓,她就避免踏入那個人的家裡。

  不只怕貓,她也怕像貓一樣的皮毛製品,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旁邊的乘客若穿毛皮大衣,她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而避得遠遠的。最後,連書本上的貓圖片,或電視上出現貓的鏡頭,也讓她全身起雞皮疙瘩。

  最近幾個月來,她對貓的恐懼感似乎有增無減,生活裡充滿了貓的陰影,任何突然出現的影子或聲響,都被她解釋成是貓在作怪,晚上也經常作有關貓的惡夢,而早上醒來的第一個念頭是:我今天會遇到幾隻貓?

  她丈夫很關心她的這種懼貓症,但也無能為力。因為症狀持續惡化,已嚴重干擾到她的日常生活,所以在丈夫的陪同下,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師的訊問下,她說自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怕貓。最早可以回溯到她四歲時,父親在她面前將一隻貓活活溺死在水桶裡,這種景象讓她感到非常害怕。接下來的記憶是,她伸開兩腿坐在一張桌子上,一隻貓就在地板上來回踱步;然後是自己站在屋子的大門外哭泣尖叫,好像是看到一隻貓。

  十四歲時,她父母也許是為了給她取暖,將一張毛皮鋪在她的床上,當她發現時,即害怕得發出歇斯底裡似的尖叫。十八歲時,又有一隻貓突然跑進她的臥室,她也是嚇得渾身發抖,連忙躲開。

  結婚後,她變得更加怕貓,主動迴避各種可能遇見貓的情境。在差不多十年間,她就借着這種策略生活,但最近因情況日漸惡化,而不得不尋求醫療幫助。

解說:

  這也是一個畏懼性精神官能症的病例,在症狀的發展上,和前面那位懼船症的單身女郎頗為類似。

  與精神分析互別苗頭的行為主義認為,畏懼性精神官能症是來自患者過去的制約與迴避學習。相應於佛洛伊德的「小漢斯」,兩位心理學家華森(J.B.Watson)及雷勒(R. Rayner)也在一九二○年發表了一個「小亞伯特」(little Albert)的個案:

  小亞伯特是一個只有十一個月大的男嬰,原本健康而快樂。實驗者依序讓他看老鼠、兔子、狗等毛製品玩具,亞伯特對這些東西是既不害怕,也沒有關心的反應。唯一讓他緊張的刺激是在他身後猛擊鐵棒所發出的刺耳的尖銳聲。在了解這個基本現象後,實驗者將一隻白老鼠放在亞伯特眼前,同時在他身後猛擊鐵棒,結果原先對白老鼠沒有反應的亞伯特,即開始對它產生畏懼、退縮的反應。在這兩種刺激配對出現幾次後,即使不再敲擊鐵棒,亞伯特也會對置於眼前的白老鼠感到畏懼、退縮。有一次還大哭,迅速爬離老鼠,差一點從實驗桌上掉下來。

  這種傳統的制約模式說明了小亞伯特恐懼白老鼠的根源:鐵棒刺耳的尖銳聲是天生嚇人的刺激,白老鼠雖不會令人產生天生的畏懼感(它是一種中性的刺激),但當它和鐵棒的刺耳銳聲配對重複出現時,它本身即能造成當事者的焦慮和驚惶,並在畏懼中對它產生迴避行為。

  華森還發現,這種制約更可以大而化之,亞伯特最後對任何柔軟、白色的毛製品——包括玩具兔子、羊毛、毛大衣、白頭髮、聖誕老人面具上的白鬍子等,也都產生了畏懼反應。他將此稱為「刺激的普遍化」,意指類似的刺激可以激發同樣的反應。

  本個案中的這位婦女,從怕貓進而到怕貓的照片、跟貓有關的毛皮等,可以說完全符合這種「刺激的普遍化」原則。唯一不同的是,在實驗室裡,「制約刺激物」(如小亞伯特實驗裡的白老鼠)與「非制約刺激物」(鐵棒敲擊聲)兩者需反復配對出現,才能建立患者對「制約刺激物」的畏懼感,但在現實生活裡,這種配對關係通常只出現一次——如本個案中的這位女士當年看到父親將貓活活溺死的景象,為什麼由此而生的對貓的畏懼以後即會如影隨行呢?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這種配對雖非「一再發生」,但卻「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聯配關系;另一個原因就像我們在〈都是壁紙惹的禍〉那個案例中所說的,借以減輕焦慮的「迴避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反復出現,這種迴避策略遂強化了她的症狀。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