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怕看到船,她對可能有船出沒的海邊和湖邊都敬而遠之,最後,連在街道上看到船的照片也會渾身不舒服。
一個二八歲的女士,依然小姑獨處。
她有一個奇怪的毛病:不敢坐船。不是會暈船,而是懼船,一看到船就覺得頭暈目眩、兩腿發軟、手心冒汗。
因為怕看到船,所以對海邊或湖邊等可能看到船的地方也都敬而遠之。最後,連在街道上或人家家裡看到船的照片,也會渾身不舒服,常驚恐地連忙避開。
這種毛病為她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若干不便與困擾,於是她去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在分析治療過程中,醫師發現她在情竇初開時,即對性有強烈的興趣,但對它也有著莫名的恐懼。在她的幻想裡,認為性交將使女性的性器嚴重受傷。
少女時代,她交了一個男朋友,有一次搭男友的船出遊,在船上,她情不自禁和男友發生了短暫、實驗性的性關系。事後,她心裡一直惴惴不安,覺得母親已經「看出」了她所做的壞事,只差沒有當面責備她而已。
在自覺母親不贊同的情況下,她變得極為沮喪,也斷絕了與那位男友的交往。
不久之後,她就爆發了前述的懼船症。
解析:
這是一個典型的畏懼性精神官能症(phobic neurosis)病例。
每個人都有過害怕的經驗,這些害怕有很多是正常的,一個人在敵人槍管的瞄準下,雙腿顫抖、屁滾尿流,這是合理的害怕;但如果他走在大街上,因害怕大廈突然倒塌下來將他壓得粉碎,而變得寸步難行,這就是非理性的畏懼了。所謂「畏懼性精神官能症」是指一個人對某一特殊的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一種強迫、持續而且不符事實的極端害怕,他明知這種害怕與實際的危險性相較之下是不合理的、不當的,但就是怕,而且因這種非理性的害怕,而對所害怕的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迴避行為。
俗語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它表示對「草繩」的害怕或者畏懼,乃是來自以前「被蛇咬」的經驗。他真正害怕的是蛇,以致後來連與蛇類似的草繩也都害怕,而且被蛇咬的只是「一朝」,但卻帶來了「十年」的害怕。這句俗語很傳神地表達了畏懼性精神官能症的一些特色:一、它來自個人過去的經驗;二、現在畏懼的對象與過去的真正畏懼對象間有一種類似、象徵的關連;三、它得來容易,卻難以消除。
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畏懼性精神官能症是當事者以轉移作用(displacement)及迴避作用(avoidance)這兩種心理防衛機制來壓制潛意識裡的本能衝動所致。
一九○九年,佛洛伊德曾以一位五歲男童小漢斯(little Hans)來說明畏懼性精神官能症的形成:五歲的小漢斯正處於心性發展過程中的「伊底帕斯期」,他一方面依戀他的母親,而對身為「情敵」的父親懷有敵意;但另一方面他又怕父親的報復——將他「閹割」。這些本能衝動都是他正在發展中的自我無法接受的,所以被潛抑到潛意識裡去,但仍蠢蠢欲動。有一天,漢斯和母親搭馬車出去,馬車翻覆,漢斯變得非常驚惶,他怕那匹馬會咬他,而產生了所謂的懼馬症。
佛洛伊德認為,這是因為漢斯把和父親關係中的焦慮「轉移」到較無害、且可以「迴避」的馬身上所致。「怕被馬咬」即是「怕被父親閹割的轉移」。
本案例中這位二八歲女性的懼船症,似乎也可做如是觀:船乃是性衝突的轉移。第一次在船上發生的實驗性性行為,激起的可能是她對性早已有之的矛盾情感——「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在擔心被母親「識破」的情況下,她壓制了進一步的性渴求,但對性的強烈興趣又時時想突圍而出,於是她將這種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移到船上面,船激起她莫明的恐懼,並借著迴避船來迴避她心中的性衝突。
徐靜醫師在其所著《精神醫學》一書裡,也曾提到一個生動的畏懼性精神官能症病例:
一位年輕少婦近來突然在看到黏黏軟軟的牡蠣、蛋清或鼻涕時,就會害怕得渾身發抖,最後連菜市場也不敢去,深居簡出,怕看到令她害怕的東西。
在接受分析治療後發現,這位少婦結婚已兩三年,育有一子,她先生在兩三個月前入伍服役。她因為店務的關系,與一位英俊男子過從甚密,那名男子經常挑逗她,她怕自己會做出不守婦道的事而深感不安。
有一天,她上廁所時,看到一條蛆在廁所裡蠕動,她突然害怕起來,擔心那條蛆可能會爬進她的下體。以後,只要看到類似蠕動或黏黏的東西,她就會恐懼異常。
在進一步追問下,她承認自己曾經幻想與該男子發生關系,但一想到他黏黏的精液進入自己的體內,就會受孕,若被丈夫知道就一切都完了,因此心生恐懼。後來看到蛆時,立刻聯想到精蟲的蠕動,而害怕起來,以後更擴大對所有類似的東西——如牡蠣、蛋清、鼻涕等也都產生恐懼。當然,因為這種恐懼,使她中斷了與該男子做進一步接觸的可能,也防止了真正讓她恐懼的事情發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