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203 榮格的理論及運用

瀏覽次數: 30

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

  後起的精神分析學家,絕大多數都已排斥佛洛伊德對藝術的獨斷觀點,最少是無法全盤接受;他們都同意,文學作品「未必是」作家精神官能症的表現,而其動機來源也未必是「性」。

  與佛洛伊德有過六年短暫合作,而後因觀點不同終告仳離,獨樹「分析心理學派」(analytic psychology)的榮格(Carl Gustav Jung),即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擴張了佛洛伊德有關潛意識的理論,他認為潛意識有兩種不同的內涵存在,源自個體發生的材料稱為「個人潛意識」(individual unconciousness);源自種族發生的材料稱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ciousness)。

    如果把人看成一個島,則浮在海面的可見部分相當於「意識」,每個島在海面下的獨立部分為「個人潛意識」,而所有的島在底層相通的部分則為「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為人類各種族心理遺傳所共有。坎伯(Joseph Campbell)曾指出,剛孵出的小雞,尾巴上仍粘著蛋殼的碎片,看到老鷹(影)時,即會奔馳著尋求掩護(對其他鳥類則無此反應),我們只能將之解釋為小雞繼承了逃避鷹影的本能。榮格認為,人類「並非生來就像白紙」,在人體構造上,我們仍可找出進化早期階段的痕跡;同樣的,人類心靈的構成元素亦依進化學的原理而形成,其行為的先天型態,「在不斷反覆的心理作用之模式中顯現」,榮格將這些構成「集體潛意識」的材料稱為「原型」(archetype),它「比有史的人類還要古老,至今仍是人類心靈的基礎結構。」在心靈邁向成熟的個體化過程中,「原型」是結構的因素,亦是主要的調節因子。

自我三原型:暗影、內我與假面

  不同於佛洛伊德的「原我」、「自我」、「超我」,榮格認為,自我有三個原型,即「暗影」(shadow)、「內我」(anima)與「假面」(persona),這三個原型皆屬人類遺傳而來之心靈組成部分。

    「暗影」是潛意識中自我的陰暗面,也是我們的意識希望予以壓抑的卑下或不快的心靈諸面。榮格說:「暗影乃是人類仍拖在後面的那個無形的爬蟲尾巴」,魔鬼是它最常見的「外射」(projection)。在文學作品裡,諸如莎士比亞《奧塞羅》(Othello)裡的依阿高(Iago)、彌爾頓(John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裡的撒旦(Satan)、歌德《浮士德》(Faustus)裡的梅雷斯多菲利士(Mephistopheles)等人物,都可說是此一原型的象徵表現。

    「內我」是指個人的內在自我,以別於其外在性格的表現。榮格認為,人類的心靈含有雌雄兩性,「內我」通常是指潛意識中的異性心象,男人的「內我」(anima)是指他內在較女性化的靈魂,而女人的「內我」(animus)則是指她內在較男性化的靈魂。這種內在的異性心象在我們的意識生活裡同樣隱而不顯,但在文學作品裡卻不乏「內我」外射的例子,譬如荷馬《奧迪賽》(Odyssey)裡的海倫(Helen)、但丁《神曲》(Divine Comedy)裡的碧翠絲(Beatrice)等皆是。

    「假面」是我們社會面的人格,亦是「內我」的反面,它好像我們在人生舞臺上表演時所戴的面具。

    榮格認為,在心靈成長的過程中,也就是個別化的過程中,要成為一個健全或均衡、成熟的個體,「假面」需富於彈性,與心靈結構的另兩種成份「暗影」和「內我」取得和諧的關係。精神官能症乃是個人不能面對或接受其潛意識的部分原型所致。

克服與包容——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差異

  在這裡他和佛洛伊德出現一個很大的歧異,佛洛伊德的靈魂三我與榮格的三原型雖不盡相同,但佛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應該強化「自我」,使它獨立於「超我」,並克服「原我」。而榮格則認為,「假面」應該更富彈性,包容「暗影」和「內我」。這種差別頗類似於西方與東方兩大思想體系的差別,而事實上亦是如此,榮格的很多觀念乃是來自東方。

    佛派和榮派的差別,也可見於這兩派各依其理論對霍桑《青年善士布朗》的分析上,佛派的分析已見於第二章,結論是代表「自我」的布朗過於薄弱無力,而為「原我」(黑暗森林中的撒旦)及「超我」(光明的村莊)所毀滅。但依榮派的理論來看,則是善士布朗的「假面」虛偽而僵硬,在森林中遇到「暗影」(撒旦)時,不能認識自己,並且在最後加以拒絕;而對其「內我」(他的妻子信心)也態度曖昧,並不認為她是他的終生伴侶。由於無法包容「暗影」與「內我」,最後終於導致「假面」的崩潰。

心理學式與幻覺式小說

    榮格認為,夢和神話都是顯現原型,以使意識知曉的工具,夢可視為「個人的神話」,而神話則是「人類的大夢」。偉大的文學家具有「原始的眼力」——一種感知原型模式的特殊靈性和用原始意象來表現的天賦,能以藝術的形式將內心世界的經驗傳達到外在世界之中。

  他將文學作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理學式的」(psychological),一種是「幻覺式的」(visionary)。心理學式的文學作品,題材多取自意識經驗,作家將日常意識生活及感覺生活中的素材在心理上經過同化、提昇、組合成詩的經驗然後表達出來,使讀者有豁然開朗、洞察人生真諦的感覺。這些經驗及其表現手法,都是可解的;其基本經驗本身也許是非理性的,但並不怪誕;諸如激動與其命定的後果,受命運擺佈的人類,既美麗復恐怖的大自然等,都是自古以來人人皆知的經驗。這類作品,不需要勞駕精神分析學家,因為作家已在作品內嚐試去解析並啟明意識的內涵。而幻覺式文學作品的題材,則來自人類的靈魂深處,來自無限;那是一種人類無法瞭解的原始經驗,它像突然拉開簾幕,讓人瞥見仍然未成形的無底深淵般令人感到陌生、著迷、光怪陸離。讀完這類小說,往往令人想起夜裡所作的夢、黑夜的恐怖及那些時常令我們憂心如焚的疑慮。榮格說,這種矇矓性雖然荒誕不經,但並非故弄玄虛,它才是精神分析學家要處理的對象。

原始經驗與神話

  在這裡又出現榮格與佛洛伊德觀點的另一重大歧異。佛洛伊德派的學者認為,幻覺式作品怪異的曖昧背後,一定隱藏某種高度個人之經驗,這些經驗因為無法為意識所接受,遂經過偽裝,而呈現為虛偽表象;更因為這種嚐試以偽裝來掩飾真象的意圖得不到滿足,遂又以一連串的長期創作來重複其意圖。因此,像醫師獲得診斷一樣,佛洛伊德派的學者放下「聽診器」說,偉大的文學作品乃是「病理學」上的問題,作家的幻覺是一種病徵,它是精神官能症病人的反應方式。

  榮格指出,文學作品並不只是作家心靈性向的問題,瞭解歌德與其母親的關係,並無法說明《浮士德》這部作品為什麼偉大,佛洛伊德派的學者顯然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應有的地位(這正是佛洛伊德文學觀的致命傷)。榮格針對此點,提出了遠為寬廣的看法,他說,作家的幻覺不是現實的替代物,而是一種原始經驗,自太古洪荒以來,人類即與它有過接觸,它累積人生的陰暗面,人們或因恐懼而避諱它們,用科學的盾牌與理智的甲胄來防禦自己,但仍不時能憑直覺去體會。

  原始經驗乃是作家創作力的泉源,而神話即是人類發展最初階段中,這些經驗的遺跡。不管那一個時代的作家,為求適切表達其經驗,往往要藉助於神話,他將集體潛意識重新賦予生命,再度成為活生生的經驗。

個人意識與時代意識的缺陷

  集體潛意識可補償我們的意識態度,平衡意識所帶來的偏見、反常或危險狀態。一個時代就像一個人,亦有其意識觀的缺點,因而也需要補償與調節,當作家將集體潛意識化成一種活生生的經驗,成為該時代意識觀的象徵的話,其作品遂震撼了每一個人的靈魂,而成為不朽的傑作。它不僅對當代人民的生活有影響力,也能給予後代子孫真正的啟示,它指出每一個人冥冥之中所渴望達成的目標與大道。

  了解了這點,我們就能明白榮格為什麼會說:「浮士德並非歌德創作的,而是歌德為浮土德創造出來的。」在《浮士德》這部作品裡,蘊藏著某種存在於每位德國人靈魂內的東西,而歌德只是一位促其誕生者。

藝術家——塑造人類潛意識的心靈生活者

  原始經驗是作家創作力的泉源,那麼他的精神生活所帶有的集體性通常都遠超過個人性。榮格說,作家具有較深含義的「人」——一個「集體人」(collective man),一位帶領並且塑造全人類潛意識的心靈生活者。一旦創作力佔了上風,他的生命便受潛意識的支配與陶冶,以對抗那強烈的意志,他有一吐為快的衝動,進行中的工作遂成為他的命運,他受到它的驅策。

    在這個觀念的推演下,榮格雖承認佛洛伊德的主張——藝術家有自我陶醉的傾向,即他們都是一些發育不全,帶有孩童式及自戀特徵者——亦有其道理在,但他卻大大地貶抑了作家之個性在文學作品中所佔的份量。相反的,他主張,在藝術的領域裡,作家的個性成份是一種缺陷,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罪惡;身為「集體潛意識的代言人」,作家應該是客觀的、無我的、甚至是非人的,如此才能不負當代使命的託付。

《白鯨記》——潛意識大海中的追獵者

  對榮格來說,一部文學作品雖也像一場夢,但卻是具有啟示性的夢,它有補償與調節的功能,其補償對象是「人類意識的缺陷」,而非作家個人受挫的慾望,所以榮格的分析手法很少涉及作家個人的私生活,而以直接處理作品中的「原始經驗」——即人生的陰暗面為主。榮格依照他的尺度說,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但自己並未加以深論,而由哈維森(J. Halverson)根據他的理論來剖析。

  《白鯨記》部分取材於梅爾維爾個人當水手時的經驗及觀察,在大海中捕鯨是人類的古老經驗,但《白鯨記》中所呈現的卻是一種幻覺式的、光怪陸離的經驗。哈維森指出,水手伊希美爾(Ishmael)、船長阿哈布(Ahab)、南海土人鬼怪(Oueequeq)、拜火教人費達拉(Fedallah)、黑人小孩畢普(Pip)、白鯨「莫比敵」(Moby Dick)是書中的六個角色,他們的故事發生在「人生不可把握的萬象中」,即潛意識的「大海」裡。

  伊希美爾與阿哈布是兩個來自美國社會的「文明人」,伊希美爾是一個「眼球深陷的年輕柏拉圖主義者」,由於「一種自我靈魂中的消沉與沮喪」,才使他走向海洋,希望能從追尋那巨大的白鯨,以得到治療。

  阿哈布則是一個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的船長,他的自我形容是:「在高山頂及高塔上,以及一切巨大與高聳的事物中,存在著永恆的自我……那堅固的高塔是阿哈布:那火山,也是阿哈布,無畏的以及勝利的飛鳥,也是阿哈布。一切都是阿哈布。」他受自我推動,只有理念而無愛能,任何意識無法把握的事物,他都一概堅決拒絕。白鯨「那可惡的東西是我最憎惡的」、「詛咒那生物吧」,他決定刺殺並毀滅它。

  鬼怪、費達拉及畢普是三個「原型人物」,他們分別是南海土著、拜火教人及黑人小孩,從他們的身份即可看出,他們乃是來自古老而遙遠的「國度」。南海土著鬼怪在史波特旅店出現時,伊希美爾對他的形容是「一位紫氣森森的幽靈,身上全是黑色恐怖的斑紋,一個咆哮的吃人者,手上揮舞著戰斧。」而拜火教人費達拉「高大而粗壯」,身上穿著「中國黑棉衣」以及「黑色的長褲」,令人無法確定「他到底是一個生人,或者是由看不見的身體投射於甲板上的巨大黑影。」黑人小孩畢普,則身材弱小而膽怯,手中握著「代表許諾的小鼓」。從這些描述更可看出,他們「黑而原始」的一面,是神秘的、可怕的,似乎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

伊希美爾黑暗中的兄弟

  鬼怪是伊希美爾的「暗影」。伊希美爾在第一次於史波特旅店碰到鬼怪時,驚嚇之餘,再仔細看他一眼,發現「雖然他全身都是斑紋,但他大體而言卻是一個潔淨的,看來和善的土人。」在不到一天的相處中,很快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伊希美爾將他和鬼怪的關係形容為「心靈的蜜月」,「他充滿野性,然而開始感到自己正逐漸神秘地傾向他。那些會使大部分人厭惡的特性,卻是吸引我的磁性。」「我跳動的心及不安的手再也不會轉向這個豺狼世界了。這個野人已經使它重新安定下來。」

  作者梅爾維爾對兩人「一體的關係」在第七十二章有極為生動的描寫,當時鬼怪在海面上,赤腳踢開鯊魚,而依希美爾則坐在木筏上划向他,兩人身上連著一條「猴繩」,依希美爾對此的感覺是「猴繩兩端緊縛在鬼怪粗大的腰部,以及縛在我狹小的腰間,因此不論是好是壞,我們兩人,在這時候乃是連在一起的。一旦可憐的鬼怪沉沒下去而不再浮上來,那憑上天作證,我將會被他拖入海中……鬼怪是我不可分離的孿生兄弟」。

  伊希美爾接受並吸收了他的「暗影」——鬼怪,不僅補償並調和了他的意識,使他由一個急著要「打倒別人」的人,變成一個讚揚人類兄弟愛的人;而且鬼怪所遺留下來的「木箱」,還在最後的浩劫中,救了伊希美爾的命。

船長阿哈布的兩個暗影

  畢普與費達拉同為船長阿哈布的「暗影」,如同伊希美爾初次碰見鬼怪時般,阿哈布在見了畢普後,說:「你觸及了我內心最深處,男孩,你我是緊緊不可分的」,而畢普拾起地上的繩子,注視阿哈布的手,說:「先生,這似乎是一條人與人之間的繩子,是柔弱的靈魂可以依靠的。」他還對阿哈布說:「你尚未擁有完整的身體,你可以把我當作你的那條斷腿。只要收留我,先生。我不要求什麼,因而我成為你的一部分。」

  畢普指引阿哈布如何去愛,他指出那「無所不在的母性」,阿哈布自覺「在那弱小可憐的孩子身上,我感到對我的病痛的治療。」但他卻抗拒畢普,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主人。相反的,阿哈布屈服於另一個邪惡的暗影費達拉,他對阿哈布似乎有著奇異的控制力,「當阿哈布的眼神使船員戰慄時,那拜火教徒的眼光卻使他戰慄……。」在阿哈布拒絕接納他有益的「暗影」畢普後,作者梅爾維爾就在緊接的下一章裡,安排阿哈布與他的「邪惡暗影」費達拉合在一起的情節。

  當阿哈布開始他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追逐白鯨時,畢普的聲音從底層的窗口傳出來:「喔,主人,我的主人,回來!」但阿哈布自己高昂激揚的聲音壓過了畢普,他什麼也沒聽見,船繼續前進,「無聲地……他被船撞走了,而水手們都知道他完了。」他的「靈魂之船」終於被無所不包的,象徵著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大海所吞沒。

白鯨——有待進一步完成的自我

  而白鯨莫比敵,它永遠保持沉默,不時從潛意識的大海裡,浮現於人們遙遠的前方,其白色就如一張巨大的空白畫布,能接納並反映任何顏色,它象徵著人類有待進一步完成的自我,能包容意識與潛意識互補,層面更為廣闊的自我。伊希美爾與阿哈布所做的均是尋找白鯨的精神旅程,阿哈布在白鯨身上「塗滿」了他偏狹意識所無法容忍的「邪惡色彩」,白鯨在他眼前游弋,好像是啃嚙人們的所有邪惡事物的可怕化身,他要毀滅它——但同時也意味著毀滅了自己,因為白鯨乃是它更為廣袤、深邃的自我。

    再依榮格的理論分析下去,梅爾維爾藉《白鯨記》要向美國人啟示什麼呢?筆者以為,他所要啟示的正是當時清教徒思想在意識上的缺陷,偏狹的意識亦能令人瘋狂,一如阿哈布之追獵白鯨,而伊希美爾乃是它的救贖之道。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