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136 浩劫後的溫馨

瀏覽次數: 111

  在戰爭、地震、水災等集體悲劇發生時,人會患難見真情,表現出平日難見的溫馨。

  在英國,有一堆素來保守、拘謹的人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突然變得健談、隨和起來。很多倫敦人在戰後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認為他們在戰爭期間比戰前或戰後都有「更充實的生活」。他們所回憶的不只是戰爭的危險、辛勞與破壞,還有大家擠在防空壕裡的溫暖。

  英國的社會學家提特摩斯說,他發現英國人在戰爭期間,臉上有著「無虛飾的笑容」,但他實在羞於提及這是戰爭的恩賜。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因為在戰爭這種集體危機發生期間,大眾行為最值得注意而且最可稱道的改變是「自發性溝通」的大量增加,原本冷漠的都市人會變得較熱絡,主動和陌生人交談,交換戰爭的消息或笑話。

  這種「溫暖」也見於突如其來的天災地變中。災難專家弗利茲說,一場浩劫過後,倖存者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尋找家人或朋友是否安全,然後,有很高比例的人會轉而去幫助他人,投入搶救與搶修的工作中。在這種集體危機中,有很多人找到了生命的新角色,得到了證明其人生價值的機會,體驗「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博愛情操。平日無所事事,在厭煩與挫折中度日的青少年,會以令人驚訝的熱忱參與搶救及重建的工作。而在災難中受到輕傷的人,通常也能有體諒之心,催促救援者去幫助受到更大傷害的人。

  醫學統計資料也顯示,在地震、水災等浩劫之後,精神科病人減少,自殺率下降,竊盜、搶奪與詐欺行為減少,而犯罪率也普遍降低,這似乎顯示,社會集體悲劇的發生,有助於道德與精神生活的提升。

  人,原是具有比平日表現的更好的本質的,但為什麼只有在災難中才會自發性地呈顯呢?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