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九二二年,普林龍醫師收集歐洲各精神病院內「瘋子」的水彩、油畫和雕刻作品,出版《精神病人的繪畫藝術》一書。一九二四年,以普魯東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者,寄出一封致各精神病院院長的公開信,要求釋放所有的精神病人,因為他們認為精神病人乃是「自身敏感性的受害者」。這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是否有其必然的相關性,筆者限於手頭的資料,不敢斷言。但「天才」與「瘋子」的爭論日趨白熱化與明朗化,則已是不爭的事實。
「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的說法淵遠流長,我們單從精神病學的立場來討論,也許就可以寫成一本皇皇巨著。下面僅先做蜻蜓點水似的提要:一八九一年,隆布羅索曾從史上傑出人物中,開出一長串罹患精神疾病的驚人名單來。他是首度以有系統的方式企圖說服我們,天才與瘋子之間有密切關係的第一人。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伊德認為,創造力的泉源乃是性慾昇華的結果,他說「藝術家與精神官能症病人在基本上是同一類型的人」。而克利斯更認為,創造乃是一種「取悅自我的退行作用」,精神官能症甚至精神病,都會激發當事人的創造力;改善病情,反而會減低他的創造力。巒克則以「精神病人為藝術家之癱瘓」一語來形容瘋子與天才間的異同。人文心理学家羅洛梅則認為,精神病人與藝術家都是「人類心靈的雷達站」,其間的差別在於精神病人無法將其「內戰的預感」以有意義的方式傳達給社會大眾。
行為學派的鼻祖巴夫洛夫,曾將人的人格區分為「藝術型人格」與「思考型人格」兩種類型。他說,藝術型人格的人,對外在刺激具有強烈而生動的高度反應性;思考型人格的人,則冷靜、深思,對觀念比對感官刺激較有反應性。巴夫洛夫指出,這兩種人格類型的人若罹患精神疾病,藝術型人格的人較易得的是歇斯底里症或躁鬱症。而思考型人格的人較易得的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及精神分裂症。
這條有趣的線索在最近的一些心理測驗裡已得到部分的證明,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曾對十五位創造力特高的藝術家做心理測驗,發現有兩位是兩極性情感性精神異常者(情緒在躁狂與憂鬱兩種極端間此起彼落),八位是單極性精神異常者(只表現重覆出現的憂鬱狀態)。就個性來說,十五位中有九位屬於循環型情感波動的個性。
2
就藝術作品本身来考慮,佛洛伊德從精神醫學的立場指出,「形式美」只是藝術作品的表面部分,作品的「內涵」才是它更重要的部分。羅洛梅更進一步指出,「形式美」與藝術家的「才能」(訴諸優美形式的技巧)有關,這種「才能」可以經由後天的學習、訓練而獲得;「內涵」則與藝術家的「原創力」有關,這個「原創力」似乎直涉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狀態,是與生俱來的。
一個人也許可以憑後天的學習成為「技巧精湛」的畫家,但却無法憑意志力成為具「原創性」的天才型藝術家。巒克亦說,一個人必須先是一個天才,然後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莊子也說過,一個人必先是「真人」,然後始能有「真知」。
這些見解多少都指出,「天才」是人格(性格)上的問題,希臘先哲說「性格即命運」,因此,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會說:「藝術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命運」,他受到命運的趨使,不得不成為一個藝術家。
在將瘋子區分為躁鬱型(情感性)及精神分裂兩大類型,而將一件藝術作品的原創性與技巧性(當然,技巧中的原創性屬於前者,此處專指因襲的技巧)分開後,我們對「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的討論,才能有一個較明晰的概念。
3
關於藝術家的「靈感」及「洞察力」,從精神醫學的觀點來看,所謂「靈感」(或洞察力)是指潛意識自心靈深處迸出,而為意識捕獲的一剎那感覺。具原創性的藝術家經常有如下的經驗:當靈感进出時,藝術家會經驗到一種「狂喜」,他被驅使將這個「內在實體」在畫布上賦予「外在形象」,但外在形象與內在實體中往往有一痛苦的差距,他不眠不休的工作,跟他眼前的畫布焦慮地搏鬥著,直到差距減至最少,「內在實體」的呈現令他感到滿意為止。在作品完成時,他經驗到的是搏鬥後的虛脱感。
小說家紀德曾說:「不朽的傑作,是由瘋狂所唤起,由理智來完成的」,當潛伏於潛意識(瘋狂)中的靈感进出時,藝術家的工作是用他意識(理智)的力量,以某種形式(譬如一张四開的畫布,或者五言絕句)賦予它具有可傳達意義的形象。而意識柵欄分崩離析的精神病人,却無法將他四處泛濫的潛意識洪流,藉意識的架構,在形式中濃縮、提煉出可傳達的意義來。
一個藝術家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罹患精神疾病,我們觀察其作品,發現「原創性」往往增加,但構成作品形式美的線條、色彩、構圖等——即「技巧」的表現則顯著降低。這種現象在服食或注射「迷神藥物」的藝術家身上也經常可見。
4
一如普魯東所言,精神病人為自身敏感性的受害者,那麼我們似乎也可以說,藝術家是自身敏感性的受益者。凡人藉夜間的夢來宣洩他潛意識中的衝突和願望,而使他在白天能做一個健全、正常的人。藝術家則在他清醒時,藉藝術創作來宣洩他的原始生命力,而使他成為一個「先知」,並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健全的生活下去。可悲的精神病人則把幻想、潛意識的種種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而導致不幸的結局。
精神醫學對藝術的福音是:「在畫布上發瘋的人有福了,因為他不必在現實生活裡發瘋。」這個福音對多數精神病人來說也是正確的,當病人在畫布上宣洩他千奇百怪的幻想或妄念時,在現實生活裡,他會逐漸正常起來。
王溢嘉 1980年9月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如下:
1.Psychopathology and Pictorial Expression, an international iconographical collection
2.Concious and Unconscious Expressive Art
3.Transcultural Aspects of Psychiartric Art
4.Dynamically Oriented Art Therapy
5.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
6.The Courage to Crea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