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cwang-world.com/wp-content/uploads/2024/08/△45.jpg)
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12
一種奢望與一個懷疑
世界非常廣大,人事也極其多樣,但我們每個人的壽命卻有限,閱歷也有限,所見所聞在相較之下,可以說都只是滄海一粟。它一方面讓人產生奢望:如果能看遍全世界、閱盡天下事、認識所有人,那該有多好?另一方面卻也讓人產生懷疑:根據我們極其有限的經驗,能對世界和人事有多少了解?而這些了解又有多少真實性?
對於這樣的奢望與懷疑,惠能給我們的答案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它來自《華嚴經》,而惠能則對它作了特別的強調,同時也是他「離兩邊」,超越一與一切,將它們整合為一的「中道」思想的一環。
一與一切,各有所指
什麼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呢?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雖然說宇宙萬象非常複雜,但背後卻有一些共同的律則,譬如一切的物質之間都存在著一個萬有引力定律,這是「一切即一」;而我們從一個細胞染色體中的DNA,就可以知道這個生物體的遺傳特性,這是「一即一切」。
但歸根究柢,所謂「萬象唯心現,萬法唯心造」,宇宙萬象都是因為心的觀照而顯現,世間萬法(包括物理、生物、哲學、宗教等)也都是人心或自性所創造(自性能生萬法),所以,當「一切即一」後面那個「一」指的乃是心或自性時,也就是惠能所說的「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
反之,從心的特性,我們也可以推知它所觀照萬象與所創造萬法的特性,就好像西方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所說:「文化(知識)的普同結構來自心智(大腦)的普同結構」,也就是「一即一切」。
如果我們用真心(自性)去觀照去創造,那就是惠能所說的「一真一切真」,看什麼、做什麼都無遮無礙、真誠無偽;但如果用的是妄心,那就「一妄一切妄」,看什麼、做什麼都因為被個人的知見與私欲蒙蔽而扭曲變形。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深意
南宋的正受禪師曾寫了一首名偈,其中有一句「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說就是對「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詩意描述與最佳寫照:千江萬水裡顯現千萬個月亮,但它們都是天上那唯一月亮的投影(一切即一);而天上那唯一月亮出現陰晴圓缺的變化,千江萬水裡的千萬個月亮也跟著出現同樣的變化(一即一切)。
更有進者,我們還可以因為自身的觀照而領悟到下面兩個道理:第一、在自家門前小水溝裡看到的月亮和它的變化,跟在大江大海裡看到的月亮及其變化,雖然規模小一點,但在本質上卻是一樣的。第二、我們只要坐在自己所在的某個地方,靜觀一江一水甚至一溝裡月亮的陰晴圓缺,不必南北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就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千江萬水裡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換句話說,不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我們還可以從「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全息攝影術的一中有全
上個世紀末登場的全息(全像)攝影術,則是以科學而更奇妙的方式來為我們呈現「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現象。全息攝影不同於利用自然光的普通攝影術,它是以單一波長的雷射光來照射物體,控制光和參考光在感光版(底片)上形成的並非原來物體的影像,而是一些環狀及線狀糾葛的紋路。但若用原來的雷射光照射此一感光板,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栩栩如生的、有著三度空間的物體投射在眼前的空間中,《星際大戰》裡所出現的麗伊亞公主影像,就是來自這種全息攝影術。
更妙的是,我們若將感光板切割成無數小片,用雷射光照射單一的小片感光片,所看到的仍是那個東西的全像,而非局部圖,只是那個全像看起來比較模糊而已,所取感光片的面積越大,影像就會越清晰。有不少專家認為,我們大腦的很多功能(譬如記憶)就類似這種全息攝影術。
從一朵花看到一個天堂
這種「一中有全」的現象可以說就是「一即一切」的現代詮釋。事實上,在這個塵世上,沒有人能經歷一切、看盡一切、擁有一切,不管是過去的佛陀或惠能,現代的科學家或心理學家,他們的經歷其實也都非常有限,但他們卻能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了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道理,而從「一中知一切」,提出能讓所有人產生共鳴的普世價值與真理。這讓人想起英國詩人布列克所寫的不朽詩篇:「從一粒沙看到整個世界,從一朵花看到一個天堂;無限掌握在我的手掌心,剎那即是永恆。」
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不會再為自己的閱歷有限而感到遺憾。也許,有人非要走遍世界才能肯定地說什麼叫做沙,但有人卻可以從一粒沙中看到整個世界;我們每個人的心量廣大、自性能生萬法,想不想超越自己的有限性,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