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10
以智慧照破煩惱是二乘見解?
在「療癒篇」,我們提到很多化解煩惱的方法,其中一個方法是「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這是惠能在《壇經.般若品》對眾人開示時所說:「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但到了《壇經.護法品》,當武則天派來的特使薛簡問說:「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惠能卻回答:「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兩相對照,就顯得有點矛盾。我們要如何來理解這種矛盾呢?
打破我執與超越自己
這種矛盾可能來自下面兩個原因:一是惠能在向人開示時,為了幫助對方打破我執,通常是你說有,他就說無;你說漸修,他就說頓悟;你說無常,他就是常;薛簡因對「以智慧照破煩惱」太過肯定,所以惠能就說這個方法不好。
一是後來惠能的確已認為「以智慧照破煩惱」是「二乘見解」,是對生命還處於較低境界的人所說的;當生命達到最高境界時,一個人就能了悟煩惱跟菩提「無二無別」,真正的「智慧」跟真正的「照破」就是發現:煩惱即菩提。
雖然惠能在《壇經.般若品》就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但那時他還沒有明顯的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的觀點,所以後來說的「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不僅是對煩惱與菩提二元對立的超越,也是惠能對過去自己的超越。
換個想法,煩惱即菩提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面臨各種關口,每個關口都有一堆讓我們煩惱的問題和挑戰,但它們其實也是讓自己成長和改變的契機與良藥,所以,不要想拋棄這些煩惱,而要以期待自己能因此而成長與改變的愉快心情來面對它們。就好像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所說:「當自己發現起煩惱時,要感謝使你產生煩惱的人、事、物,因為他們是在幫助你修行。」能以這種心態來看待煩惱,煩惱就成了菩提。
當然,有很多煩惱並不是靠觀念的改變就能變成菩提的,它們需要時間,就好像尚未成熟的水果通常是酸澀的(煩惱),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成熟後,自然就變得甜美無比(菩提);原本讓人惶惶不可終日的煩惱,事過境遷,也可能成為讓人緬懷的美好回憶。
法師對香客的奇怪建議
但還是有很多煩惱不會因為時間的流變,就自動轉化成菩提,它們需要個人的介入與努力,下面就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泰國曼谷西郊有一座寺院,地處偏僻,香火稀少。原來的住持圓寂後,前來接替的是位索提法師,他抵達後,發現寺院周圍的山坡上長滿了灌木,那些灌木的枝葉恣意橫生,顯得張揚雜亂,讓人看了很不舒服。索提法師在安頓好後,就利用閒暇時間,自己拿了一把剪子去修剪灌木。他先是把一棵長得亂七八糟的灌木修剪成圓球狀,然後再去修剪另一棵,如此經過半年時間,山坡上近處的灌木都已被他修剪得井然有秩,看起來既清爽又美麗。
有一天,寺裡來了一位貴客,他在四處參觀後,向索提法師請教一個問題:「我有很多欲望,並為它們而煩惱,請問我要怎麼消除我的欲望和煩惱?」索提法師微微一笑,返身入內拿了一把剪子出來,對客人說:「施主,請跟我來。」他把客人帶到山坡上的灌木叢,客人看到很多灌木都已被法師修剪成美麗的形狀,但還是有一些依然枝葉橫生、雜亂無章。
法師把剪子遞給客人,說:「您只要經常去修剪一棵灌木,您的欲望和煩惱就會消除。」客人好奇接過剪子,走向一棵雜亂的灌木,卡嚓卡嚓地剪了起來。經過一壺茶的功夫,法師問他感覺如何?客人笑了笑說:「感覺身體舒展了許多,但原先的那些欲望和煩惱還是留在心中,放不下。」法師點點頭,說:「剛開始都會這樣,您如果能經常來修剪就會好的。」
修剪煩惱,讓它們成為一幅好風景
客人於是和法師約定,十天之後還會再來。十天後,貴客果然如約前來,到山坡上修剪他未完成的那棵灌木。二十天後,他再度前來……,如此經過三個月,客人已經把那棵灌木修剪成維妙維肖的一隻鳥。法師問他:「現在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您的欲望和煩惱了?」客人面有愧色地說:「也許是我太愚鈍,每次修剪的時候,我都能氣定神閒,心無雜念,覺得很愉快。但一離開這裡,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後, 那些欲望和煩惱卻又慢慢地一個一個冒出來。」
法師聽了,露出一個深奧的笑容說:「施主,您知道當初我為什麼會建議您來修剪灌木嗎?那些雜亂橫生的枝葉就好像欲望和煩惱,您有沒有注意到,雖然經過修剪後,但在您下次來時,原來剪去的部分又會重新長出一些。我們的欲望和煩惱也是如此,您不要指望能夠將它們完全消除,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先清除掉不必要的部分,而把保留下來的盡量修剪得美觀。放任欲望和煩惱孳生,它們就會把我們的人生弄得雜亂無章。但如果經常給予適度的修剪,就能夠成為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
這也是煩惱即菩提,但用的顯然是漸修的功夫。其實,只要能將煩惱化為菩提,又何必為它是頓悟還是漸修,或頓漸雙修而煩惱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