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54 真常無常:無常是樂,恆常是苦

瀏覽次數: 3

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8

為什麼要說「照見五蘊皆空」?

  人生無常,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體認。所謂「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裡人。」一個意想不到的災厄突然降臨,立刻讓人跌入痛苦的深淵,這時才曉得人生真的是有如夢幻泡影。也難怪在《雜阿含經》裡,世尊會告訴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

  苦,是因為我們的五蘊不斷地在生滅變化,「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為了「度一切苦厄」,《心經》就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的說法,如果能把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空」化,就能解脫無常的苦。

  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首先我們要對「無常」與「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將常與無常顛倒來看

  有一位志徹和尚因為不明白《涅槃經》中對「常」與「無常」的說法,而來請教惠能。惠能向他解釋:「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志徹聽了很訝異,說這跟經書上所說的剛好相反,顯然也跟一般人的看法背道而馳,因為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都是根塵相遇、緣起而生、緣去而滅,也就是「無常」的;而佛性(自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恆常不變,才應該是「(有)常」的。

  但惠能卻提出了另外的說法,他說:「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如果佛性恆常不變,那怎麼還會出現什麼善惡諸法?每個人都早該成佛了,怎麼會說長久以來沒有人發菩提心呢?所以說「佛性無常」。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如果認為一切諸法都是無常,那麼任何物類都有自性,而自性是不受生死的;說它們無常就必然要接受生死,這豈不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所以說「一切善惡諸法都是有常」。

打破對常與無常的執著

  這的確跟《涅槃經》的說法顛倒,惠能不是故意在唱反調,他特別指出因為凡夫外道耽溺於「邪常」——希望自己喜愛的東西能保持不變,而二乘人(聲聞乘、緣覺乘,也就是如前所說較低的生命境界)又喜歡把真常看成無常,為了破執,佛陀才說「佛性有常」與「一切善惡諸法無常」。這是不得已的方便說法,但如果拘泥於經文,那就被轉成「迷」了;而惠能在解釋經文時的「顛之倒之」,其實也就是要志徹跳出他自陷的死胡同。

  在更早之前,當惠能初到法性寺時,就對印宗法師說:「佛性非常非無常。」說佛性是常,是針對執著於無常的人;而說佛性無常,則是針對執著於有常的人;這也是為了讓大家「離兩邊」。真正的佛性可以是常,也可以是無常;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常或無常,那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

無常就是常,變就是不變

  惠能要志徹和我們了解的是「真常無常」、「無常就是常」,就好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斯說:「世上唯一永恆不變的事,就是事物不斷在改變。」不變就是變,變就是不變。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譬如《易經》的「易」字,也同時含有「變異」與「不易」的意思;易就是不易,不易就是易。,

  所以,「真常無常」、「無常就是常」正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不二」思想,也就是惠能一在強調的「中道」。

快樂無常,痛苦也無常

  在傳統的看法裡,常與無常是相對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對的。當大家都認為「無常是苦」時,卻沒有想到正因為「苦是無常」——痛苦也是無常的,所以我們才有轉而快樂的可能。如果「生命恆常」,任何事情都沒有改變的可能,那也許是更大的悲苦。

  快樂無常,悲苦亦無常;光明無常,黑暗亦無常;成功無常,失敗亦無常。唯其一切無常,我們才能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才有改變的可能。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甚至應該說:「有常是苦,無常是樂。」

「寂滅為樂」的真正意涵

  另有一位志道和尚對《涅槃經》裡「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說法感到疑惑,而來請教惠能。前兩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意思是無常乃萬物的變化本質,有生就會有滅;這個比較好了解。但後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很多人將它解釋成因為生滅無常會帶來苦,所以讓一切歸於寂滅,才是永恆的快樂。惠能認為這樣的解釋是錯得離譜。

  所謂「生滅滅已」,是說瞭解到所有的剎那生滅並非實相,而是人心造作出來的(生滅),不再受到這些虛幻的生滅迷惑(滅已)。「寂滅為樂」則是在說不再存有生滅之心、生滅之法,對萬事萬物不再有分別、執著、妄想,那才是「真樂」與「常樂」。

黑無常讓人看到悲,白無常讓人看到慈

  我小時候看戲,看到「無常」有兩種扮相:一個是兇惡猙獰的「黑無常」,一個是慈眉善目的「白無常」。無常就是無常,為什麼還有黑白之分呢?想來大概是因為當生命中的種種橫逆不意降臨時,「黑無常」讓你看到了「悲」,讓你灰神敗志、束手就縛;而「白無常」則讓你看到了「慈」,讓你發現契機,點燃希望。

  「真常無常」。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其實也都住著黑白兩位無常。生命無常,悲欣無常,黑白亦無常,無常到底是苦還是樂,或是非苦非樂,那要看你的生命到了什麼境界。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