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52 是一不是二:在正反離與正反合的路上

瀏覽次數: 2

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6

惠能的「離」是「離而不斷」

  惠能的「離兩邊」,對各種正反兩邊的現象和觀念都不攀附、不染著,雖然能讓人免除很多煩惱,清靜過日子,但若和什麼都保持距離、不介入的關係,那就像穿著一件厚重的隔離衣,雖然到處走來走去,那又有什麼意思呢?

  其實,惠能所說的「離」,並沒有完全、絕對斷捨離的意思。

  他在談到「離兩邊」時說的是:「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文中的「全」字表示完全、絕對、徹底,也就是我們不能完全固著於相,但也不能堅決執著於空。

  惠能是沒有「絕對」這樣的一種觀念的,他在談到欲望時,也只說「少欲知足」——欲望不要太多,知道滿足最好。他不會主張「滅欲」、「斷欲」,所以他說的「離」也是「離而不斷」的,只要能夠對兩邊都不執著就好。

「不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將對立統合為一

  惠能對武則天派來的特使薛簡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這個「道」,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的「中道」。

  從這段話可知,惠能認為「中道」就是自性(實性)的表現,而且跟「不二」的觀念是連繫在一起的。「二」就是有無、明暗、生滅、淨垢、善惡等兩邊,「不二」就是非有非無、非明非暗、不生不滅、不淨不垢、非善非不善(惡),換言之,也就是對各種二元對立觀念的超越,在更高的層次上將它們統合為一。

  而這個「更高層次」其實也就是惠能所說的自性(真心),因為自性是沒有差別對立的,只有妄心才會產生差別對立觀。

必須先「離兩邊」,然後才能「合兩邊」

  所以,如果我們能回歸自性,就能看清所謂有與無、明與暗、迷與悟、正與邪、善與惡、動與靜、生與滅等等,其實都是一體的,它們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沒有明就不會有暗、沒有善就不會有惡,沒有生就不會有滅,在人類最終與最初的認知裡,它們「是一不是二」,差別對立不過是一時的妄念。

  這才是「中道」的真義。但對自性已被妄心蒙蔽的眾生來說,我們必須先「離兩邊」,然後才能「合兩邊」;也就是在所謂「正、反、合」的辯證關係中,我們要先有「正、反、離」這樣的一個步驟。

  你一定要先「離」,不偏執於正反的任一方,先和它們脫鉤,然後才有將正反兩面「統合」為一的機會。所以,「離兩邊」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要「合兩邊」,明「不二」之心,見「不二」之性。如果只停留在「離兩邊」的狀態,那不僅功虧一簣,而且誤解了惠能「中道」的真義。

卡繆的〈工作中的藝術家〉

  不過如何在現實生活裡「合兩邊」或「行中道」,惠能並沒有具體說明,也許要隨個人的領悟而定。法國的存在主義作家卡繆,有一篇短篇小說〈工作中的藝術家〉,也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小說的大意是說有一位畫家原本喜歡安靜,對周遭的人和事都只保持和藹可親的微笑,他不問世事,全心全意貫注於繪畫。後來他成名了,大批的朋友、崇拜者和門徒蜂擁而至,他的家變得像菜市場般熱鬧,他和眾人討論各種問題而無法再專心於繪畫。

  最後,他的聲望盛極而衰,他想重新出發,渴望再創造出偉大而嶄新的作品,於是他一個人躲到閣樓上工作,飯菜都由家人送到樓梯口,不再受別人打擾也不打擾別人。他不眠不休地辛勤工作,幾天後昏迷在閣樓上。

  朋友上樓發現他辛勤工作的畫布上空空如也,只在中心處用很小的字母寫了一個字,但不太能確定是solitary(孤獨的),還是solidary(合群的)。

從不取不捨進而可取可捨、能取能捨

  卡繆用高明的象徵手法告訴我們:孤獨與合群是兩種相反、對立的人格特質或情境,原先孤獨的畫家被迫合群,然後又離開群眾,回到孤獨,但卻也無法畫出什麼東西。他到最後才認識到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創造者,孤獨與合群是缺一不可的。但要怎麼「合兩邊」?卡繆雖然沒有明說,而弦外之音顯然是:孤獨與合群是一體的兩面,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不能完全孤獨,但也無法絕對合群。至於什麼時候應該孤獨,不畏寂寞地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什麼時候則應該合群,與他人及世界站在一起;而且如何讓這兩者能相輔相成,則考驗著每一個藝術創造者的智慧。

  前文說「不取不捨」是「離兩邊」,但在更高的層次,取與捨「是一不是二」。所以,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合兩邊」不是半取半捨,而是在不取不捨之後,進而可取可捨、有取有捨、能取能捨;該取的時候就取,該捨的時候就捨,這才是更大的超越與自在。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