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5
三十六對法是對「有∕無」觀的超越
我們在實踐篇提到三十六對法,說那是惠能提供給弟子和世人很好的思考訓練,用意是要大家「離兩邊」——擺脫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破除偏見與執念。
惠能之所以會提出這個三十六對法,想來應該跟上文所說的「有∕無」觀念密切相關,因為他在向弟子說明如何運用三十六對法時,特別說:「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從有來看無,從無來看有,目的就是要離有也離無,超越他原先對「有∕無」的偏見與執念。
大腦與二元對立思維
也許是因為人有左右兩個大腦半球,所以在觀照萬象與思考問題時總是會產生二元對立的成組觀念,這種成組的觀念當然不是只有「有∕無」,還包括「聖∕凡」、「明∕暗」、「動∕靜」、「正∕邪」、「實∕虛」……等等;而且也不單只有惠能所說的三十六對,還有「得∕失」、「理性∕感性」、「合群∕孤獨」……等等。
但就像絕大多數人對大腦的運用都不會左右腦各占一半,不是偏左腦就是偏右腦一樣,對各種二元對立的觀念,大家也都是有所偏執。「離兩邊」就是要破除對正反兩面的偏見與執著,其實也就是「應無所住」——不住正也不住反的另一種說法。
但我們對外界與問題的看法並非只有偏執正反一方的「偏見」,還有只看到某一片段就誤以為是全部的「斷見」,以及將一時所見誤以為會永遠不變的「常見」,這些斷見與常見也是我們要「離」的另外兩種「邊見」;所以,它們也可以說是在「離兩邊」,也就是很多佛經裡提到的「不斷不常」。
「中道」就是要「離兩邊」
能夠「離兩邊」,也就是惠能所認為的「中道」。用「明∕暗」來作例子的話,就是「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晦,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明跟暗雖然是二元對立,但也是來去相因,明生則暗滅、暗生則明滅,「中道」就是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偏不倚、不取不捨、不斷不常的觀點來看明暗,你說明我就說暗,你說暗我就說明,徹徹底底擺脫對明暗的邊見與執念。
惠能的「來去相因」讓人想起老子的「禍福相倚」,在《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裡,我曾舉《淮南子》裡「塞翁失馬」的故事來說明什麼叫「禍福相倚」;在這裡,我還是要舉同樣的故事,但要說明的則是惠能的「不斷不常」。為了便於了解,我再把故事說一遍:
塞翁失馬說的其實是「不斷不常」
塞上一位精於騎術的老翁,他所養的一匹馬忽然脫逃,跑到北方胡人境內。親朋好友都來安慰他。塞翁說:「丟了馬是壞事,但誰知道它不會變成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親友又都來恭喜他。塞翁說:「這雖是好事,但誰知道它不會轉為禍事呢?」
家裡現在有很多良馬,塞翁的兒子喜歡騎著牠們出遊,有一天不小心摔下馬來,跌斷了大腿骨,變成跛子。親友又都來安慰他。塞翁說:「這雖是禍事,但誰知道它不會變成一種福氣呢?」過了一年,北方胡人大舉入侵,壯年男丁都被徵召去打仗,塞上男子十個裡面有九個戰死,但塞翁的兒子卻因為跛腳而倖免於難,父子都平安地保住了性命。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塞翁得馬,又焉知非禍?這就是「禍福相倚」。老子和淮南子的意思都是在奉勸世人要隨遇而安,不必太計較得失。但若用惠能的觀點來看這個故事,則是我們在看事情時,不能有「偏見」和「斷見」,不能只看到一面或局部,而應該做整體的觀照,得失、禍福、正反兩面都看,但又不執著於某一面;再來,也不能有「常見」,不要以為現在所發生的得失、禍福就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再有變化。這樣的「不斷不常」應該是比老子的「禍福相倚」有更高的哲學境界。
老太婆和兩個女兒的「美好」故事
「不取不捨」也是「中道」的一種表現。「不取」針對的是「無」,因為了解無一法可得,無一物可取,所以對任何觀念與東西都不渴望、不貪戀;「不捨」針對的是「有」,因為認識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所以對任何觀念與東西也都不排斥、不逃避。最簡單的例子是不會貪戀順境,但也不會逃避逆境;不會渴望別人來幫助你,但也不會拒絕別人的幫助。
有個故事說:有位老太婆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雨傘的,二女兒嫁給一個賣麵條的。某位行腳的禪師路過老太婆家,向她討杯茶水解渴。他看老太婆愁眉苦臉的,就好奇問她原因。老太婆說:「天晴時,我擔心賣雨傘的女兒沒生意;下雨時,又擔心賣麵條的女兒無法曬麵條。不管好天氣、壞天氣,我都煩惱,你說我怎麼不憂愁呢?」禪師聽了,說:「老婆婆,妳何不換個想法?當天晴時,就想到二女兒家的麵條有太陽可曬;下雨時,就想到大女兒家的雨傘能賣出去。這樣,妳就能天天快樂。」故事說,老太婆照禪師的話去做,心情果然好了許多,天天歡喜。
不管晴雨,我都「不取不捨」
老太婆原先的想法是負面思維,所以整天憂愁;禪師勸她改作正向思維,就變得天天歡喜。你相不相信會有這種神奇的「效果」,是另外一回事;但不管是負面或正向思維,其實都是偏執。
在觀念的取捨之間,「中道」思想主張的是「不取不捨」,因為不管老太婆怎麼想,其實都跟她兩個女兒的生意沒有關係,她的憂愁固然沒必要,而她為一個女兒感到歡喜,其實也是在傷害另一個女兒。所以,最好是晴天就讓它晴天,雨天就讓它雨天,不作正面想也不作負面想,沒必要憂愁也沒必要歡喜,這才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解脫與超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