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15
人生最後一門功課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是「千古艱難唯一死」,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死亡可以說是最大、也是最後的煩惱與痛苦。真正讓我們煩惱與痛苦的並不是我們不知道死後將往何處去,而是死亡意味著個人的灰飛煙滅。
對塵世的貪戀與不捨,讓我們對死亡產生恐懼、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但死亡是真正的「眾生平等」,不管你如何掩飾、逃避、否定、忘懷、諂媚、咒罵或一笑置之,死亡絕不會遺漏你。既然每個人都必死無疑,那如何看待死亡、面對死亡,就成了我們人生的最後一門功課。事實上,當一個人能以安適的態度來看到自己的死亡時,他也解除了人生大部分的煩惱與痛苦。
惠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
惠能雖是不世出的高僧,但他也會死。我們就先來看看惠能對死亡的看法。
《壇經.付囑品》記載,唐玄宗先天二年(西元七一三年)七月一日,他對眾弟子說:「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惠能知道自己不久人世,他要弟子們把握時間,提出問題,好即時為他們解惑,這是坦然面對死亡的一種態度。
但是「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惠能因而說:「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他嘉許神會已了悟塵世萬象來來往往、生生滅滅、無來無往、無生無滅之至道,所以能安寧地接受師父即將死亡的事實,而責怪其他不捨涕泣的弟子枉費修道數年,卻依然無法勘破生死。
惠能為什麼賣關子?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惠能告訴弟子,不要為不知道他死後會去哪裡而悲泣,他自己知道死後的「去處」,但卻又賣關子,自始至終都沒有說他究竟要去哪裡?這可以作幾種理解:
第一,惠能不談靈魂,只談自性,也就是「本來面目」;人死後,自性又回歸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清淨狀態。
第二,如果對自性作更寬廣的解釋,可以近似一般人觀念裡的「靈魂」,但即使如此,惠能也認為這個「靈魂」不會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也不會去輪迴轉世,而是「它」根本就「沒有去哪裡的必要」,惠能在他坐化(死亡)當日所作的偈子:「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正有這樣的涵義。
第三,如果指的是肉體(色身)去處,那同樣是不生不滅,因為肉身看似具體,卻也是因緣合和的產物,死亡時色身解體,組成它的分子和原子分解,回歸自然,然後又重新凝聚、組合成各種無情與有情物種。
死亡沒有什麼特別
當物理學家米契爾‧貝索過世時,愛因斯坦在寫給他遺孀的悼慰信裡說:「他早我一步離開這個弔詭的世界,但這並不代表什麼,對我們有信仰的物理學家來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差異,只不過是頑強而持久的幻覺而已。」愛因斯坦認為我們的時間感是一種幻覺,對死亡的觀點也是一種幻覺。惠能對為他悲泣的弟子們說:「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正亦有此意,所謂生與死的差別,其實只是我們的知見所產生的頑強而持久的幻覺。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當死亡來臨時,如果能有此領悟,那就能從恐懼與悲痛的妄念中解脫出來。多活幾年、幾月、幾天、甚至等一下就死,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死亡也沒有什麼特別,生前死後或生後死前,每天的日子都一樣,對基督教提出改革的馬丁.路德說:「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還是要種我的蘋果樹。」對佛教提出改革的惠能,口念心行,在離世的前幾個小時,還不慌不忙地口誦〈自性真佛偈〉,作為與弟子們的告別禮。這種平淡看待生死,外離境、內不亂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定」,也是對死亡最好的自我療癒。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