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45 取捨之間:用大智慧打破煩惱塵勞

瀏覽次數: 8

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14

什麼是「有捨才有得」?

  放下我們的貪嗔癡,放下我們的邪見妄念,那擾人的煩惱通常也會跟著被放下。放下的另一個說法是「捨」。很多人都說「有捨才有得」,我們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先捨棄另一些什麼,但這樣的心態給人「扮豬吃老虎」的感覺,其實不太好。最單純的「有捨才有得」是:我們一定要先捨棄貪嗔癡和邪見妄念,才能得到解脫和內心的寧靜。

  這個道理大家似乎都曉得,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認真說來,大家對什麼是「捨」的認識可能還不夠明白,惠能並沒有特別強調「捨」,事實上他主張「不取不捨」:「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在取捨之間,我們要用智慧去觀照,也就是「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考驗智慧的選擇難題

  人生很多煩惱都是來自「魚與熊掌」的難以取捨。下面就是考驗你智慧的一道難題: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你開著一輛車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正在那裡等候不知道會不會到來的末班車。其中一個人是發高燒的可憐病人,他必須趕快被送到醫院去,否則可能喪命。另一個是曾經幫助過你的商人,他必須趕回都市去簽一個重要的契約,否則他的事業可能就此瓦解。最後一個是雖然只見過幾次面,但卻已讓你魂牽夢縈的異性,是你未來的理想伴侶,她(他)正要搭車回家,而你知道,如果錯過今晚,你們也許就很難再見面。

  遺憾的是,你的車子只能再坐一個人。請問你要如何作選擇呢?這真是一個讓人煩惱的「取捨」難題。

  「有捨才有得」,但你要「捨」什麼?又能「得」到什麼呢?心理學家曾做過一些調查,因為一個人最後會作出什麼樣的抉擇,多少在反映他的性格、價值觀和判斷力,譬如你若選擇載那位發高燒的病人,那可能表示你是個慈悲、把救人一命視為當下最有意義、最高價值的人。如果選擇載曾幫助過你的那位商人,那表示你重視恩義,對有恩於你的人心懷感激,一定會想辦法答謝他。如果你選擇載那位讓你魂牽夢縈的異性,那表示你看重的是愛情,「若為愛情故,兩者皆可拋。」但不管你選擇搭載誰,都會心有遺憾,因為那意味著你捨棄了另外兩個人。

  很多人想破了頭,都不知道要如何是好。這顯然不是用一個簡單的「放下」或「捨」就能圓滿解決的,關鍵在於我們沒有用「智慧觀照」。

打破對「取」與「捨」的迷思

  「取」與「捨」其實是相對的,多數人只在病人、商人和異性間做取捨,但卻遺漏了我和車子這兩個項目,般若之智或自性的一個特色是它的視野廣闊,能覺照一切,將我和車子納入覺照與取捨的對象後,問題就會變得比較明朗:

  當我們在考慮「捨」時,都認為是要「捨」自己的什麼,但要「捨」的並不見得都是物質性的東西(譬如車子,甚至捨身),還包括觀念、行為等等。如果能想到這步田地,那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只要捨棄由自己開車的這個念頭或行為,將車鑰匙交給商人,由他開車送病人去醫院,他也順便去簽約,而你則留下來陪你的夢中情人等車(到了都市之後再去向商人要回車子)。

用大智慧作選擇

  這樣一來,你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它可以說是一個最圓滿、也最有智慧的選擇,但為什麼多數人卻想不到呢?因為大家都陷溺在「取捨」的僵化思維裡,第一,表面上說「捨」,但心裡想的其實都是「得」(捨了之後我能得到什麼);第二,即使要「捨」,大家想到的多半是捨棄功名利祿或各種有形的東西,但捨棄無形的觀念卻是更基本、也更重要的「捨」(在這個難題裡,要捨棄的並非你的車子,而是你的車子只能由你開的執念)。

  只有這樣的「捨」,才是有智慧的「捨」,並作出有智慧的「選擇」,然後像惠能所說:「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