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12
一個更簡單可行的「旁觀法」
在自我療癒這個範疇,惠能所說的「離」,除了離相、離境外,還要離我。這個「我」指的是被個人知見與私欲所染的「妄我」。
惠能提到的「自縛」,意思是自己綁自己,為什麼會自己綁自己?就是因為有這個「我」的存在,而「離」就是要抽離掉這個主體,以「無我」或「非我」的旁觀者姿態去觀照、思考、感受自己遭遇的一切。
這種「無我」或「非我」的觀照方式,除了前文所說旁觀自己言行舉止的錄影帶、甚至自己的大腦正電子斷層掃描圖外,還有其他方式,譬如「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就是一個更簡單、也更可行的方法。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別
寫小說有所謂「第一人稱」(以「我」為中心來做鋪陳)和「第三人稱」(以某某某或他來做陳述)兩種方式,它們給讀者的觀感會很不一樣。第一人稱會讓讀者較投入,在不知不覺中仿同於書中的那個「我」。而第三人稱,除了作者採用一種全知觀點來敘述外,也可讓讀者拉出一段距離,成為故事的旁觀者。兩種方式各有擅場。
但當我們在回想、思考或描述自己時,使用的卻通常是第一人稱,也就是「我如何如何……又如何如何」;而很少使用第三人稱,譬如「那個人如何如何」或「這個叫某某某(你的真名)的人如何如何」。不同的思考或描述方式,顯然也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你能改用平常很少使用的第三人稱來思考和描述自己,那你的感受就會很不一樣。
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實驗
密西根大學情緒與自我控制實驗室的克羅斯和臨床心理生理學實驗室的摩瑟的研究顯示,當受測者以慣常使用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想或描述讓自己感到痛苦的經驗時,譬如「那天晚上我真是丟臉,居然講出那種話,讓大家恥笑,我恨不得有一個地洞能鑽進去……。」那麼他個人會有強烈的不愉快感受,大腦的功能性核磁共振也顯示大腦內側前額葉皮質有較多的活動(自我思考)。
反之,如果用第三人稱來回想或描述讓自己感到痛苦的經驗時,譬如「那天晚上他(或王某某)講出讓他覺得丟臉的話,引起大家恥笑,他恨不得有一個地洞能鑽進去……。」那麼他個人的不愉快感受就會降低,大腦的功能性核磁共振也顯示大腦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會減少。
兩位專家的結論是:使用第三人稱來觀照、思考自己或進行自我對話,也就是把自己當成第三者來看待,這樣拉開和自己的心理距離,不僅能減少負面情緒的衝擊,有助於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也更有可能看清自己,增加自我了解。
不是「我好痛」,而是「有一個人在痛」
台灣宮廟裡的乩童,在起乩(「神明附體」而進入恍惚狀態)後,除了表現出該神明的言行舉止外,還會表演用刀劍穿頰刺身、血流如注,但卻不覺痛苦的「特技」。一般人認為這是因為「神明附體」,但精神醫學家指出,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解離」作用,也就是進入恍惚狀態的乩童「不再是他自己」的關係。
其實,印度一些高明的瑜珈師也可以在清醒的狀態下做這種特技表演:譬如用一根鋼針慢慢刺進自己的右前臂,然後刺穿手臂,鋼針的另一頭出現在手臂的另一端,但瑜珈師卻能沒事般地和旁邊的人談笑自若。問他為什麼「不會覺得痛」?他說方法無他,就是把一般人所想所感的「鋼針刺入我的手臂」、「我的手臂好痛」,轉換換成「鋼針刺入一隻手臂」、「有一隻手臂在痛」。換句話說,他是用「無我」和「非我」的方式來觀照眼前的現象和他的痛苦。
多練習幾次,就不會再那麼悲傷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改用這種觀照方式,馬上就可以得到這樣的效果。它需要漫長時間的修練,一般人無法一步登天,但我們還是可以馬上改用這種第三人稱、無我或非我的方式來觀照自己的負面情緒,譬如想起悲傷的往事,那就不再是「我的悲傷」,而是「一種悲傷」或「一個叫王某某在那裡悲傷」,多練習幾次,你就不會再「那麼悲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