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40 以境轉心:投入新環境,改變舊心情

瀏覽次數: 4

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9

從「以心轉境」到「以境轉心」

  當我們遭遇讓人感到苦惱的情境時,前面所說的自我療癒方法主要都是「以心轉境」,也就是改變你的認知,經由對情境的重新理解來改變你隨之而來的感受和情緒反應,藉以減輕或化解你原本的苦惱。其實,「以境轉心」也是可用的方法,只是在《六祖壇經》裡,並沒有說得那麼明白而已。

  既然我們可以經由改變認知,來改變對情境的感受;反之,我們也可以透過改變情境,來改變認知和感受。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因境生念」、「觸景生情」,惡劣的情境讓人產生負面的心念和情緒;那麼換個不一樣或美好的情境,心念和情緒也就會跟著改變。

  很多人之所以會陷入憤恨或悲傷的泥沼,通常是因為「著境」而「住念」,明明已經時過境遷,但卻滿腦子都是「舊境舊念」,無心接觸新情境、也無視於新情境的存在。這時,除了「以心轉境」外,「以境轉心」不失為另一種自我療癒的方法。

「發洩」並非「消氣」的好方法

  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過很多實驗,下面我們就以不滿或憤恨這種情緒為例來做個說明:很多人認為當你產生不滿或憤恨這種苦惱時,「發洩」是「消氣」的好方法,因為憤怒就像開水壺裡的蒸氣,必須有一個出口,否則悶在心裡會對身心造成傷害。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實際上卻不然。

  心理學家艾貝森等人曾利用一個特殊的機會,進入一家因為生意合同被取消而突然解聘兩百名新進員工的公司做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在「離職面談會」上被鼓勵盡量發洩他們不滿情緒的員工(說了很多氣話、粗話及髒話),在後來的問卷裡,對公司及部門主管反而有比其他員工更多的不滿與敵意。這顯示以直接攻擊對方來洩恨,通常是「發而不洩」,怒火會越發越旺。

「分心」才是降低負面情緒的良方

  另一個實驗則顯示,讓一個憤怒的男人用鐵錘將鐵釘釘入木板裡,或讓一個生氣的女人猛拖地板,如此「發洩」了十分鐘後,結果他們還是跟原來一樣憤怒。要降低憤怒的情緒,讓當事者去從事較輕鬆、平和的工作反而會比較有效,它的效果主要是來自對憤怒情緒的「分心」,譬如安排被挑起憤怒情緒的人去接受十五分鐘的眼睛常規檢查,結果就能大大降低他們的憤怒。因為醫院裡的眼睛常規檢查將他們拋入一種新奇而又必須專注的情境中,讓身心都不得不離開原來讓他們「念茲在茲」的憤怒情緒,結果氣也就消了。而這也才是真正的「事過境遷」。

  心理學家將此稱為「分心法」,但其實也就是在「以境轉心」。巴隆還作個一個更有趣也更發人深省的實驗:

四位阻街女郎的馬路心理學

  他要一位同夥開車到市區裡,當路口的燈號從紅燈轉為綠燈時,故意拖延時間,不立刻開動,可以想見的是,後面的駕駛必然會猛按喇叭,甚至怒聲叫囂。在不同的路口,巴隆請四位不同的女士在此時走過後面車子的車旁:其中一位穿著小丑的服飾,一位拄著拐杖,一位穿著暴露,一位穿著保守。看看她們降低駕駛火氣的效果如何。

  結果顯示穿著保守的女士,降低駕駛火氣的效果非常有限;反之,作其他打扮的三位女士都有不錯的降低火氣效果。這表示越是新奇特殊的事物(情境),就越能讓人「分心」,轉移注意力,「以境轉心」的效果就越大。

幽默、同情、快樂的情境與心情

  要想從苦惱的心念中解脫出來,就要像惠能所說:「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而要想「不思前境」或「離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走出去,主動投入新的「後境」中。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上面那個實驗,可以發現做小丑打扮代表「幽默」,拄著拐杖讓人產生「同情」,穿著暴露則讓人產生「快樂」(性的愉悅),換句話說,能讓人產生幽默,同情或快樂感覺的新情境,最具有「以境轉心」的效果。

  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當情境無法改變時,那就「山不轉水轉」,改用「幽默」、「同情」或「快樂」的心情來看待情境,那麼也會有「以心轉境」的效果。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