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5
來自習慣性的認知模式
苦惱,與其說是來自我們遭遇的情境,不如說是我們對這些情境的想法,也就是來自虛妄的認知。但認真說來,虛妄的認知並不見得都會帶來苦惱,有的還能讓人產生短暫的快樂(譬如將一個異性的禮貌性問候看成是在對你表達愛意)。
而讓人感到苦惱的也不見得都是對自己不利的認知(譬如他瞧不起我),還包括一些「邪見」,也就是惠能所說的:「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這種邪見,通常跟個人的習性、人格特質有關,它們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認知模式。下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兩根蠟燭的故事
有一個人個性孤僻,不喜歡與人來往,因為他認為大多數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和同事、鄰居的關係也因此而變得非常冷淡。有一次他搬新家,剛整理就緒的第二天晚上忽然遇到停電,屋子裡一片漆黑,他正後悔搬家時忘了把蠟燭帶上,而坐在沙發上抱怨時,忽然聽見有人輕輕敲他的房門。
在這個地方,他一個人也不認識,到底是誰會來找他?他不太情願地去開門,發現門口站著一個小女孩,怯生生地問說:「先生,我是您的鄰居。請問您家有蠟燭嗎?」他一聽立刻火冒三丈,怒聲說:「沒有!」然後「砰」的一聲立刻把門關上。回到客廳,怒氣未消的他大聲向妻子抱怨:「真是討厭,我們剛剛搬來就有鄰居來借東西,這樣下去怎麼得了!」
過沒多久,門口又傳來敲門聲。他很火大地去開門。又是那個小女孩,只是這次手裡多了兩根蠟燭,她怯生生地說:「我奶奶說,你們剛搬來,可能沒有蠟燭,要我拿兩根送給你們。」他一下子愣住了,心中的不滿忽地煙消雲散,隨即轉怒為喜,露出笑容,很溫馨很感激地說:「多謝你和你奶奶,願上帝保佑你們!」然後,他高興地點上蠟燭,整個房間亮了,他的心也跟著亮了。
靈魂被它思想的顏色所染
虛妄,是因為我們原本清淨的自性被一團迷霧遮住的關係。這位仁兄心裡有的不只是一團迷霧,而且還充滿邪見。羅馬的哲學家皇帝奧瑞留斯說:「我們的靈魂被它思想的顏色所染。」我們對人對事的想法(認知),不只決定了我們靈魂的色彩,更決定了我們所觀看的人、事、物的色彩。事實上,大家都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看東西,有些人眼鏡的顏色還特別陰沉、邪惡,讓他所看到的人或事都跟著變得陰沉、邪惡,但他自己渾然不覺。
一個人如果老是心懷惡意,那麼這種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就會讓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也都成了惡意的化身,看起來好像都是在跟你做對、和你過不去。長此以往,你的心情怎麼會好?人生怎麼不會充滿苦惱?
其實,這個世界和他人並沒有那位仁兄所自以為的那麼邪惡,但這個個案最具啟發性的地方在於:即使是一個個性孤僻、向來討厭他人的人,也有能力去感受、理解別人對他的善意和關懷,對小女孩和老奶奶的饋贈蠟燭表示感激,露出難得的溫馨笑容。這表示他的內心「本自清淨」,只是被充滿邪見的迷霧遮蓋住而已,只要有一陣風來吹散迷霧,立刻就能顯現他清淨的菩提心。
要戒掉心懷惡意的邪念
但如果沒有人或什麼觸媒、好風來吹散你心頭的迷霧呢?那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
要怎麼做?惠能在《壇經.懺悔品》所提到的「戒香」,正是一種可行的方法。這個「香」來自佛陀所說「以智慧火燒無相寶香供佛」的典故,後世就把自性啟用智慧的方法稱為「香」。那什麼是「戒香」呢?惠能說:「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事情或與他人接觸時,心中不可先行孳生各種不好的想法,特別是不要有指摘別人、心懷惡意(無非,無惡)的邪念,而且要把它當作一種戒律,認真奉行,這樣就可免去很多苦惱。
這也才是我們應該信守的、真正的戒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