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4
不只想錯,還想得不夠多
既然我們大部分的煩惱都是來自對境起心,有人因而認為根本的解脫之道就是要釜底抽薪——不管面對什麼情境,什麼都不要想,斷念滅思,那自然就不再有什麼煩惱了。
前面提過的臥輪禪師就是這樣主張,他還向惠能誇耀:「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但惠能聽了,卻立刻糾正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如果什麼都要斷、要滅,把整個身心修練得如同槁木死灰,無感亦無覺,那又何必再活著?苦惱,並不是因為我們會動心起念,而是如前面所說想錯、想迷、想妄了;還有,想得不夠多。惠能的「對境心數起」正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的很多苦惱其實都是來自對一個特殊情境只產生一個負面的、虛妄的想法,然後耽溺其中,成為揮之不去的執念,而不能再有其他想法的關係。
「對境心數起」是可以訓練的
面對一個特殊情境時,我們要像惠能所說產生「百思想」也許不容易,但最少要能對它「心數起」。前面在談到「無念為宗」時,曾舉個例子——當你上班時,看到同事對你擺一張臭臉,如果你一心只想:這是在對我不滿嗎?我又什麼地方得罪他了?那你就會越想越不是味道,苦惱也就由此而生。其實,同事擺出臭臉的原因可能很多,譬如也許跟他老婆吵架、買的股票大跌或肛門的痔瘡發作等等,想得到的原因越多,就越能沖淡那是「在對我不滿」的無明苦惱。
「對境心數起」其實是可以訓練的,譬如我們以前在學校讀書時,常會讀到諸如「羅馬帝國衰亡的十大原因」,從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宗教……等角度去探討、推論羅馬帝國為什麼會衰亡?而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失敗?試論之」,你當然不會只寫一個原因,而會多方設想,因為你知道,能提出更多可能的原因,就表示你的觀察越入微,思路更開闊。
那對於我們所遇到的某個情境、所看到的某種現象,為什麼只會有一種想法、只想到一個原因,而且認定就是它,卻懶得多想一想呢?
為自己下二十個定義
不只在解讀別人的行為時,要多方設想;在界定自己時,更要廣開思路。我們的很多苦惱,其實是來自對自己的觀感,譬如認為「我真是一個沒用的人!」那你很可能就會因此而變得悶悶不樂、消極悲觀、自暴自棄,結果就更苦惱。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對如何界定自己,也就是對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感到很困難,關鍵在於他們都想用一個單一的面向或一句話來界定自己,因而「誤入歧途」。其實每個人都相當複雜,怎麼能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呢?
有心理學家因此建議,我們要練習用二十句話來描述自己,也就是對「我是__」這個填空題填入二十個答案。結果發現,這讓很多人感到更加為難,因為他們絞盡腦汁,竟找不出可以用來定義或形容自己的二十個句子,而這多少也顯示,我們平日對自己的認識是多麼貧乏、膚淺。
這當然也是可以練習的,譬如除了「我是一個沒用的人」外,你應該還可以想到「我是一個安份守己的公民」、「我是個盡責的父親」、「我是不見黃河心不死」、「我是孤獨的怪咖」……等等,你為自己提出越多的定義,就越能沖淡「我是一個沒用的人」的苦惱。
研究顯示,一個人如果能對自己做越多樣的自我描述,那表示他的自我概念就越豐富,生活越多采多姿,生命的根基也越寬廣厚實,越不會在風雨中飄搖,進退失據。
總之,不管是對人、對事或對自己,如果都能「對境心數起」,那我們的眼界和心胸就會越開闊,越不會鑽牛角尖,越不會耽溺於一個負面想法而不能自拔。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掙脫自陷的牢籠,而且還是一種很好的思考訓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