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2
惠能與精神科醫師的不同點
人生雖然有很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其實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所謂「菩提本清淨」,我們的自性、本心或真我原是一片潔淨安詳,那後來為什麼會煩惱纏身呢?主要是因為有一團迷霧遮蓋了清淨的自性,這團迷霧就是個人知見與私欲所形成的妄心或識心。
如果你因為經常感到坐立不安、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失眠、食不知味等現象,而去看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那他們可能會說你得了「焦慮症」,然後問你發生的頻率,遇到什麼情況(人、事、物)最容易出現症狀?甚至還會挖掘你的過去,好找出潛在的根源。然後開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幫助你恢復心靈的寧靜。
但如果你去找惠能,那他可能什麼都不問,而會對你說:這些都是「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啊!你那些所謂的「焦慮」症狀,就像波浪的起伏,是因為你的識心攀附外境所產生的生滅現象,在本質上是虛妄的,你的症狀和苦惱主要是因為你太把它當真了。
中國禪宗的第一次心理治療
中國禪宗的第一次傳法,就充分反映出這種觀點:
達摩祖師東來後,收了慧可(後來成為禪宗二祖)為弟子。有一天,慧可對達摩說:「弟子的心不得安寧,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並沒有像現代的心理治療師盤問他如何不安、又為什麼不安,而是直接說:「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沉思良久,然後說:「我找來找去,找不到我的心。」達摩於是說:「好,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
這也可以說是中國禪宗的第一次心理治療。達摩要慧可自己去理解、領悟,他自認為不安、但卻拿不出來的那個「心」一點也不具體,其實是虛妄的,也就是妄心(識心)。如果達摩改口說:「把你的不安拿來,我替你安。」那效果可能會更直接,什麼「焦慮不安」?它不過是你一時的主觀感受而已。
從焦慮不安到壞脾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具體的東西都是虛妄的,更何況你那不具體的焦慮不安?了解你的焦慮不安其實只是你的感官思維與外在情境相遇而產生的一時情緒反應,有生有滅,並非一成不變的,你就不會再那麼緊張、惶惶不可終日,那心情也就比較容易慢慢平靜下來,恢復常安的真心。
這樣的觀點和方法被後來的禪師所沿襲,並加以發揮。盤珪禪師是日本德川時代的一位高僧,教化世人無數。有一天,某個人來向他求教:「弟子脾氣暴躁,經常難以遏制而爆發。請問大師,我應該怎麼對症下藥才好?」盤珪說:「那就顯現出你的壞脾氣,讓我看看它是什麼模樣?」那人說:「我現在沒辦法秀出來給你看。」
盤珪又問:「那你什麼時候可以給我看?」那人說:「它來的時候不可預期。」盤珪於是說:「可見這個壞睥氣並不是你真正的心性,否則你應該隨時可以將它顯示出來。所以這個壞脾氣,在你出生時不曾擁有,也不是父母給你的,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壞脾氣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個性或特質,但即使是很容易就一再發生的某種特殊情緒反應,它依然是不能當「真」的。盤珪要當事者自悟自解:為什麼無法在禪師面前顯現壞脾氣?因為壞脾氣是在某些特殊情境的誘引下,根塵相遇、動心起念才會冒出來的,它既非天生,亦非固定存在、一成不變。對佛家或禪宗來說,這就是虛妄,而非真實,當然也不是他真正的心性(自性)。
它們都是暫時、可以改變的
各種情緒反應,不管時間長短、次數多寡,只要不是固定不變(就說三個月內分分秒秒都如此好了),那就表示它是暫時的、可以改變的。能體認到這一點,那就能化解掉一大半因各種負面情緒所帶來的苦惱。
惠能說:「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不管你有什麼苦惱,不管那是被稱為「焦慮」、「憂鬱」、「憤怒」、「悲傷」或「壞脾氣」,它們都是根塵相遇的一時性產物,是邪心妄海裡的生滅波浪。你真正的苦惱是因為你相信它們是真的,而且還會一直跟著你、無法改變。只有自悟自解到這一點,你才能自度自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