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31 佛法在世間:濁世就是你修行的道場

瀏覽次數: 3

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17

「世間」與「出世間」

  我們所在的這個塵世,以及我們在這個塵世的五蘊六欲、功名利祿、成敗得失、苦樂生死等等,是傳統佛教所謂的「世間」。因為它們變幻無常、虛妄不實,更是煩惱的根源,所以傳統佛教認為,想得到真正的解脫就要「出世間」。

  但什麼是「出世間」呢?很多人以為就是要「看破紅塵」的意思,譬如「出家」,就是要離開家人和社會,到山上的佛寺剃髮、吃齋、念佛、坐禪,由悟道而證道,好臻於清涼寂靜的涅槃境界。

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惠能認為這不是真正的佛法。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所謂「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離開了世間人,還求什麼佛法?還有什麼佛法?不管是要成佛或讓生命和人格達到更高的境界,都不能離開世間,世間就是你覺醒和修行的道場。

  惠能告訴向他求教的韋刺史:「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修行重要的是修心而非修身,光是身體「出家」,但心卻不「出離」,那麼想成佛就「猶如求兔角」。

  反之,如果內心清淨,則是在哪裡都可以修行。當惠能初到黃梅,弘忍要他去槽場破柴、踏碓,惠能二話不說,盡心去做,因為他知道任何事、任何工作都可以是修行的途徑。每天的行住坐臥都是禪,生活日用、乃至一花一竹,也都是你悟道的入處。

破柴踏碓是修行,治國平天下也是修行

  當韋刺史問如何在家修行時,惠能念了一段在家修行〈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這一段話簡直就是儒家的修心養性、安身立命之道。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問者是當朝的官員,惠能隨緣說法,就說佛家的修行法門跟儒家所信持的倫理與修身法則其實沒有什麼差別,重點在於要有一顆清淨無染、自在無礙、不動不搖的心。惠能的這種觀點,擴大了佛教與儒家的交集,而且還讓人覺得:既然破柴踏碓、孝養父母是在修行,那麼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也是在修行。

范仲淹:世間修行的典範

  北宋的范仲淹可以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典範:

  范仲淹年幼喪父,因家貧而寄居禮泉寺苦讀,對佛法很早就有一些親身的體驗。後來在朝為官,且官至宰相,他在〈岳陽樓記〉裡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言,固然是在反映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信仰,但也可以說是他在「世間修行」的一種表現,因為他同時也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有「愛持眾同,樂與人共。」「以萬靈為心,以萬物為體。」「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等等,這些以眾生為念的觀點都是比較傾向佛家的。

  范仲淹不像某些正統的儒家學者和佛、法、僧保持相當距離,而是對它們一直有著特別的情感。譬如他在奉命宣撫河東的旅途中,得到一卷名為《十六阿羅漢因果識見頌》的舊經,自己覽讀後,法喜充滿,因而特別為它寫了讚序文,讓它流通於世。

  而他也跟一些高僧情誼深厚,互相贈偈,彼此惺惺相惜與互勉。他有一首贈琅琊慧覺禪師的偈子說:「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閒。直欲與師閒到老,盡取識性入玄關。」而鄱陽古禪師贈他的偈子則是:「丈夫各負沖天氣,莫認虛名污自身。撒手直須千聖外,纖塵不盡眼中翳。」

  不管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只要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隨緣而不攀緣,那就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事實上,也唯有在紛擾的世間,面對紛擾的人與事時,才能印證我們是否真的明心見性了。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