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16
「體行」不如「心行」
在人間修行,不管你修的是什麼,重要的是行,也就是要將觀念、理想等落實在行為上頭,用具體的行動去實踐能夠提升你生命境界的一些法門。
念佛、吃素、坐禪等雖然也都是行為表現,但它們都屬既有的外在規範,嚴格說來,都只是「體行」,而惠能重視的卻是「心行」,也就是發自內心的行為表現。譬如有些人出家,只是身體出家(剃髮、吃素),心卻未出家;有些人坐禪,只是身體在坐,心卻沒有在坐;這些都是惠能無法認同的。
行動才是核實思想的唯一準則
在《壇經.般若品》,惠能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大家都渴望擁有大智慧,但真正的智慧不是你能用嘴巴說出一番大道理,而是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你都能有如你所說的那樣的表現,也就是:「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般若行就是表現出智慧的行動,所謂「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只在嘴巴上說說,是迷妄的作法;真正的智慧在行動,連說都不用說:更有進者,行動才是核實思想、檢驗智慧的唯一準則。
很多人自以為自己已經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但其實都有待檢驗。
被「一屁打過江」的蘇東坡
有一個故事說:北宋文豪蘇東坡喜歡佛學,也頗有心得,當他寄寓於江北瓜州時,寫了一首〈讚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八風為佛家語,指的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能搧動人心,故名八風。表面上,蘇東坡是在讚佛,實際上卻是暗指自己的修為已經達到世間榮辱都無法撼動的地步。
他覺得很滿意,於是派人過江,送去給住在金山寺的好友佛印,請他指教。佛印看了,當場寫一評語,要來人送回。蘇東坡收信後,打開一看,只見上頭寫著「放屁」兩個字。他怒不可遏,馬上雇了一條船渡江,準備找佛印理論。當他急匆匆趕到金山寺時,卻見深鎖的寺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頭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了,不禁暗叫慚愧,原來自以為高超的修為其實是虛妄的,經不起他人的撩撥與自己行為的檢驗。
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
所以,惠能強調的是行,除了「般若行」外,惠能也提出「一行三昧」的作法:「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所謂「直心」,並非一般所說的心地直爽或正直,而是「莫心行諂曲」,真誠無偽,沒有因個人的貪嗔癡而生的諂媚、邪曲妄念;「於一切法,勿有執著。」心中無所攀緣,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得失、好壞的執著,聽憑清淨自性、真如本心,自在無礙地去行動。
不管故事真假,蘇東坡之所以會被「一屁打過江」,正表示他還是心口不一,心中仍有攀緣、執著。也許有人會以為惠能說的「心行」跟一般人的理解不太一樣,因為一個人心裡想的跟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蘇東坡的故事也可作這樣的理解)。關鍵在於惠能所說的「心」是直心、真心,你真的明心見性了,自然就會表現出與之相契合的行為;我們也只能從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來觀察、檢驗他是否真的自我覺醒、明心見性了。
從「口念心行」到「知行合一」
惠能的心行關係跟王陽明的知行關係類似,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沒有行的知根本不是真知,只是偽知。同樣的,心即是行,行即是心;沒有行的心根本不是真心,只是妄心。
要真正做到「口念心行」或「知行合一」,其實非常困難,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永遠有改善的空間;成就完美人格與提升生命境界之路依然有待完成。像蘇東坡這樣的人傑都需要檢驗,我們更需要檢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