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29 四弘誓願:認清什麼是真度與真學

瀏覽次數: 6

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15

針對苦、集、滅、道的四弘誓願

  懺悔,主要的作用在滌慮心靈,當心靈獲得淨化後,惠能又要僧俗信眾一起和他「發四弘誓願」。發誓,也是一種古老的表示誠信的儀式,很多都是在神佛或其他權威人士的見證下,誓言真心誠意、一定要做到這個或那個。這種儀式的用意是希望能在當事者內心形成一股督促的力量,效果當然不是百分百,但對將想望化為實踐多少有些幫助。

  不過在這個儀式裡,惠能並非監誓人,而是和信眾一起發誓,而且他的「四弘誓願」也跟傳統佛教的說法有不少出入。

  傳統佛教的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它們其實是針對苦、集、滅、道四聖諦而來,也就是生命普遍存在著苦、我們要了解苦的原因(集)、苦的消滅(滅)與滅苦的方法(道)。而要如何斷集、除苦、修道、入滅,達到人生的解脫之境,那就要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見眾生「未度苦諦,令度苦諦」,「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見眾生「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見眾生「未安道諦,令安道諦」,「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見眾生「未證滅諦,令證滅諦」。四弘誓願是「諸佛因地所發之願」,也就是佛菩薩發菩提心、慈悲心,要普度眾生,讓大家離苦得樂。

為自心與自性而發誓願

  就跟三寶、三身佛類似,惠能對四弘誓願也賦予新的定義。他在每個誓願的前面都各多加兩個字:

  第一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變成「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意思是眾生不在外頭,而是在你心中:「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所謂「迷則眾生」,眾生就是你內在的各種妄心,縱使佛菩薩想要度你,但如果你自己不改變,那度了也是白度。

  將「煩惱無盡誓願斷」改為「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也是這個用意。不要祈求佛菩薩或什麼人幫你解除煩惱,因為真正讓人煩惱的不是外在的人或事,而是你自己的虛妄思想心,你只能靠自己「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同樣的,在「法門無量誓願學」和「佛道無上誓願成」前面各加上「自性」二字,正表示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道」。外在的經書、法門、佛菩薩都只是引導我們認識自性的媒介,我們唯有見到自己的自性,從中流出萬法、產生正見,建立一套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準則,並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那才是真學。

只有自度才是真渡

  整體看來,惠能的四弘誓願注重的是個人的覺醒與實踐,有獨善其身的意味,跟傳統的四弘誓願以普度眾生、兼善天下為宗旨,格局似乎小了許多。但惠能如果沒有普度眾生的心意,他又何必對眾生說法講道,為僧俗解答疑惑?我想惠能的看法應該是「想度人就先度己」,「自度才是真度」。這也讓我想起美國的心理勵志大師希爾所說的一個故事:

  某天,一個滿頭亂髮、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來找希爾,說他因為生意失敗、妻離子散而陷入絕境,懇求希爾能幫助他重新站起來。希爾聽後,說他很想幫忙,但恐怕無能為力。「不過我可以介紹你去見另一個人,他一定可以幫助你東山再起的。」流浪漢眼睛一亮,要求希爾立刻帶他去見那個人。

  希爾於是帶他到盥洗室,盥洗室的牆上有一面落地大鏡,希爾指著鏡中的流浪漢,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個人能幫助你。」流浪漢彷彿受到電擊,癡癡地看著鏡中的自己,然後掉頭離去。

  幾天後,希爾又在街上遇到那個人,但已經改頭換面,不僅儀容端正,而且神采奕奕。他對希爾說:「謝謝您讓我認清了自己。」

  我想惠能改變傳統四弘誓願的用意大抵也是如此,這對一直巴望別人能為自己帶來救贖,或是想要拯救全人類卻在家裡打小孩的人,特別具有醍醐灌頂的作用。想要普度眾生,不如從拯救自己做起。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