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10
一悟即至佛地的頓教
惠能不注重傳統佛教的戒律與坐禪功夫,主要是來自他個人的親身經驗。在《壇經.般若品》,他對僧俗信眾說:「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也因此,他的傳法宗脈被稱為「頓教」,而有別於北宗神秀沿襲傳統的「漸教」。
不管怎麼修行,目的都是為了能悟。但惠能認為這個悟是發生於剎那之間、一念之間:「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所以重要的是如何「頓悟」,它比吃齋坐禪、奉行戒律、日積月累的漸修來得重要而且根本,如果自己無法頓悟,那麼修得再多再久再嚴格,也是緣木求魚、磨磚作鏡。
頓悟似天啟,都需要外在觸媒
但要怎麼頓悟呢?惠能所說的頓悟,讓人想起基督教的天啟:譬如原是羅馬官吏的梭爾,就是在從耶路撒冷前往大馬士革逮捕基督徒的途中,得到天啟而歸依基督教,並成為聖保羅的。頓悟與天啟都是當事者忽然靈光一閃,大徹大悟;天啟強調那是來自上天(神)的啟示,而頓悟則認為它是來自內在的覺醒。
但不管是頓悟或天啟,都需要一個外在的觸媒,讓當事者在受刺激、被觸動後,忽然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像惠能就是因為聽弘忍為他講解《金剛經》而頓悟,聖保羅則是看到由天而降的一道閃光而得到天啟。
聽黃鶯啼而頓悟的和尚
惠能之後,中國禪宗有很多頓悟的故事,譬如前面提到洞山禪師在四處行腳時,來到一條溪邊,看到自己在溪水裡的倒影,當下頓悟,而寫下那首有名的悟道偈子。
《五燈會元》另有一則記載:某個和尚對《法華經》裡「諸法本寂滅」的說法感到迷惑,日夜苦思,但都無法參透,有一天他到溪邊挑水,忽然聽到樹上黃鶯啼,恍然大悟,而寫下這首偈子:「諸法從本來,皆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下。」
他當下領悟的是:宇宙及人生的最初與最終,均如萬古長空般靜寂,忽然因生緣起,於是百花盛開、黃鶯高啼,雖然只是短暫的一朝風月,但在看似永恆的寂滅中,它們卻顯得多麼動人啊!而人生豈非正是如此?
由右腦主導的知覺經驗
這種頓悟或天啟,並非只存在於宗教界,專研「天啟」或「超然存在」體驗的美國賓州大學精神科教授達奎里就報告過不少現代的例子:譬如有一位生物學家,在和妻子到湖邊度假時,走過一個山洞,看到蜘蛛們正在洞口結網,他忘情注視著牠們的動作,忽然之間,他「頓悟」蜘蛛那精確而巧妙的工作乃是在反映宇宙的秩序與自然的目的。他說當時他得到的欣喜、心靈與外界的契合感,遠非筆墨所能形容,天地似乎在那一剎那間敞開來,讓他瞥見了真實中的真實。
達奎里認為這種天啟或頓悟,乃是由右腦主導的知覺經驗。人的左腦主司語言、邏輯、辨識、分析,右腦則主司直覺、藝術、整體觀照,兩腦透過胼胝體不斷交換訊息,在大多數情況下,右腦傳抵左腦的訊息都被拆解成分析性的語言,譬如當你在觀賞落日時,右腦被它整體的美麗與神奇所震懾,但左腦很快把注意力轉移到可以分析的顏色和明暗上頭。而頓悟就好像左腦受到壓抑或暫時「停電」,不再對外在刺激進行差別辨認、分析與邏輯思考;於是,在右腦主導下,就特別容易產生完形(gestalt)、絕對單一(不二)、心靈與外界完美契合、瞥見宇宙與生命至道的直覺體驗。
要如何多一點頓悟體驗?
這種右腦的直覺體驗跟禪宗標榜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互相呼應。雖然它看似可遇不可求,但過去的禪宗公案和現在的腦科學研究卻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如果在成就圓滿生命的道路上,你想要有多一點頓悟的體驗,那麼關在斗室裡靠吃齋、打坐、思考是沒有用的,你應該走出去,接觸各種人、事、物,而且少用一點左腦,放下對它們的差別辨識、語言分析、邏輯思維,多多培養、加強和信任自己的直覺與整體觀照能力,那你可能就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觸媒的激發下,直覺到自己在剎那間忽然領悟、掌握、體驗了某種難以言說、而又非常真確的宇宙與人生之至道。
發佈留言